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新闻专业对口就业率低 教育培养模式有待改变

--------------------------------------------------------------------------------
点击次数:2583  发布时间:2010-2-4 14:20:54

 

水均益是外语系的,撒贝宁学法律的,曹可凡是医学硕士……但他们都是媒体中的佼佼者。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对口率低,非新闻专业的“无冕之王”却越来越多。针对这一现象,湖南大学2007级新闻专业的任庆龙、王硕、赵烜、陈晴鹤、郝梦、陈力石经过调查后,完成了《湖南省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调查报告》。这份调查报告在最近由省记协、长沙晚报社等单位共同举办的第五届湖南省大学生记者节新闻作品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对口就业率仅一成多

“听上一届的学长们说,我们新闻专业毕业生到媒体工作的很少,据说一个班30人只有一两个。”任庆龙说道。他们决定就此调查。

经过分析,他们决定以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2008和2009年毕业的新闻专业学生作为调查目标,精心设计了一组涉及新闻专业毕业生走向、新闻专业教育现状等的问卷,希望作出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并为新闻专业学生提供一定的借鉴。

从2008年12月开始到2009年4月完成了报告,他们发出了300张问卷,收回了256份有效问卷。小组成员将收回的问卷经过统计汇总后得出,已有42%就业,其中对口工作仅14%,其他营销类、企事业单位文职类工作共占28%,报考公务员人数占12%,保研考研人数共占38%,尚未确定方向的占8%。

在调查中,成员被新闻专业的就业率所打击,但是成功的例子也让他们坚定了自己的新闻理想。他们说:“我们逐渐发现了自己与现实的差距,也明白了未来的努力方向。我们希望这个调查结果能对未来的新闻专业教育有一定的帮助,也希望我们的调查能给在校新闻专业毕业生一定的启示。”

非新闻专业优势凸现

据专家保守估计,未来3到5年内,新媒体人才和媒体融合人才的缺口在60万到80万人,新闻专业的就业前景不会差。但为什么会对口就业率低?准“无冕之王”被谁抢了饭碗?

“来实习的新闻专业的学生很多都是理论派,普遍动手能力不强。”一主流媒体的资深记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想通过实习留在媒体非常困难,最大的问题是自己的能力不足,即使把工作交给我,我也不能保证完成。”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5级学生小熊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现在的新闻专业毕业生,像他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但许多非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在媒体从事新闻工作,却能受到青睐。“做行业新闻要懂得专业知识和行业内容才能适应。”财经记者张禹说道,他大学期间学的是金融与证券,丰富的专业知识让他顺利进入媒体工作。

专业人士解释,其他专业的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也能掌握新闻写作的技巧,能用专业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写出更有深度的新闻,后劲更足。

教育培养模式有待改变

在采访中,一些媒体代表指出,现在新闻教育的培养模式不够健全,无法根据现今市场的需要快速反应,培养所需人才,这是新闻教育的弊端。现在他们最想要的就是“既能跑动又有思想的记者,既能管版又能管人的大编辑,既懂媒体又懂经营媒体的管理者,既懂传统媒体又懂新媒体的跨媒体人才”。

新闻专业学生如今面对着如此的尴尬:写作能力不如学文学的,画面感觉不如学艺术的,专业知识不如专门人才。原来曾有人提出新闻专业学生能够胜任多种职业,因为他们博学:“文笔像学文学的,评论像学政治的,说话像学主持的”,但随着教育的落后和其他专业的渗透,这样的评价基本上已经名不副实。

某报社资深李姓记者曾带过200多名实习生,他说:“现在基本上每个学校都将实习安排在固定的时间段,导致了‘扎堆实习’现象,一个记者有时带三四个学生,媒体实习资源的饱和让学生学到的东西很少。”他认为这样的实习实践模式必须尽快改变。

教育专家建议高校在师资上尽量去找有实际操作经验的编辑、记者任教,他们最清楚新闻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新闻专业的在校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注意提高自己的知识深度,在博学的基础上也要专学,一定要有自己擅长的方向。同时也应该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实践和实习,以提前适应环境,查漏补缺。

 


—— 信息源自:长沙晚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