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我注意到学生中顶撞家长,怨恨家长,甚至逃避家庭的现象屡屡发生;也注意到一些学生对老师的帮助、教育很不耐烦,情绪对立的现象时有发生;还看到一些学生怨天忧人,颓废消极,对社会、对人生充满抱怨,总觉得人生不如意,命运太不公平。这些学生常常心浮气躁,任由精神的家园荒芜废弃,不再自信,不再宽容,不再有爱,不会感动,不会感恩。2000年马加爵事件就是这种失衡心态所致的悲剧。为此,我觉得我们教师应大力加强对学生进行感恩的教育,教学生学会感恩,懂得报恩。在我的英语教学中通常就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学生实施“学会感恩”教育。
一、带好学生过好每个具有感恩意义的“洋节”
美国中最地道、最美式的节日就是“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它是在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日。这个节日和早期美国历史最为密切相关。1620年,一些朝圣者为追求宗教自由,乘坐“五月花”船来到美国。少数人经受住严寒、饥饿和传染病的考验后,在当地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生存了下来,并于第二年获得了大丰收。为此,那些幸存者为感谢当地居民和上苍,举行了盛典。从这个节日中,我让学生懂得了:人只有活着,就是上苍对自己的恩赐。所以,让他们要由衷地感谢阳光给予了他们的温暖;感谢雨露给人类带来了五谷丰登;感谢大地给予他们生存的机会;同时让他们懂得: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不管你是怎样热衷于单枪匹马做“孤胆英雄”,或是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你终究摆脱不了你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你的每一项成功都是来自于社会的、自然的,种种力量的合力所致,都是在亲情、友情、爱情烘托下取得。所以,生活在这个世上,每个人都应该满怀感激之情,为祖国的培育,为母爱的无言,为朋友的支持,为自然界所恩赐的一切。
我们知道“母亲节”(Mother’s Day)和“父亲节”(Father’s Day)也是美国的两个具有感恩意义的节日,这两个特殊的日子就是要让人们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而当代中国的学生多数是在“六个星星,一个月亮”的环境中长大,在众爱的浸泡中长大,已不知道什么是父爱,什么是母爱,不愿意感谢,不会感动,只知道汲取。这些学生在家中专横、娇惯,为我独尊,一切都是自己对,对于父母给予他们的帮助,特别是指出他们的错误、弥补他们闪失的帮助,他们不仅不会在意,反而觉得这样是让他面子上过不去。所以,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时常播放一些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心的故事片,讲解一些英文小故事,让学生知道天底下最无私、最伟大的爱就是来自于父母的爱。我还教学生制作卡片,在母亲节和父亲节时,送给他们的父母,或者叫学生送上一束花。有时候,让学生在父母生日那天送上小小的礼物,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学习英美人士常用“谢谢你”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记得美国有个传说:在一个村子里,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准备吃饭,母亲端上来的却是一盆稻草,全家都很奇怪,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母亲说:“我给你们做了一辈子的饭,你们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感谢的话,称赞一下饭菜的好吃,这和吃稻草有什么区别呢?”从这个传说中我们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呢?世界上最不求回报的母亲都渴望听到一点感激的回声。那么,我们对待别人给予的帮助和恩情,就更需要把感激的话说出来。那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感谢,更是一种内心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我们会感到彼此会息息相通。在英美人的嘴边时常挂着“Thank you”、“No ,thanks”或者是“Thank you all the same”。他们用特别的方式表达对别人的谢意。而我们的学生在家中绝大部分从来不会对自己的父母说“谢谢你”,有的认为这是多余的,甚至难以启齿,认为这是父母应该做的。为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要常用“Thank you”来把自己的感恩之情表达出来。
从英语课堂中,学生了解到西方虔诚的天主教徒们在每次餐前都要向上天祷告,感谢上帝赐予他们美好的食物。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由感恩到心灵充满爱,这样的人才不会刻薄、怨恨,这样的人才不会危害社会,我们的学生不是天主教徒,他们也不相信什么前生和来世,但是,我们老师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每个人做人的基准,不管在什么社会形态下,也不管在什么样的宗教信仰下都是相同的。所以,我们要向天主教徒们那样心中总是充满爱、充满感激之情。总之,我们要让学生感激的东西太多太多:要感激生育他们的父母;要感激自己的祖国为他们提供了如此安定的生存空间;要感激社会为他们提供了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要感激学校让他们充实而愉快地学习;要感激朋友为他们提供了真诚的友谊;要感激老师教给了他们知识、提高了他们的修养。
感恩,它能让学生身心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自然,它能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美化生活,它不仅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处事之道和做人的境界。
作者:刘文春,1997年7月毕业于四川师范学院后,在重庆第十一中学任教至今。从事初中英语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近十年,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