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 虞国庆
近两年来,江西省大力实施科教兴赣、人才强省战略,紧紧围绕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职业教育就业率、高等教育贡献率、人民群众满意率等“五率”目标,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作为根本归宿,深化教育改革,切实推动教育科学发展、优先发展、创新发展,全省教育事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抓住均衡发展这一重心,着力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
义务教育巩固率是衡量一个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巩固义务教育成果与水平的具体体现。抓义务教育巩固率,就是抓住了义务教育的关键所在。2007年江西义务教育“两基”通过国家验收,全省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从质量上看,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大差距。江西省义务教育阶段还有学生辍学现象发生,一些青少年没有完全接受义务教育就流向社会,对实施科教兴赣、人才强省战略带来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通过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来“控辍保学”,使每一名中小学生都进得来、学得好、留得住,已成为通过“两基”验收后新的主要任务。提高义务教育质量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教学质量不均衡,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存在差距。因此,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不是“损有余补不足”,而是通过帮扶落后地区、改善薄弱环节达到新的更高层面上的均衡。近两年来,我们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基础教育的重心来抓,建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开展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建设,实施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一系列工程建设,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同时,加大义务教育执法力度,继续做好深化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保障特殊群体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仅2009年,我省就安排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30亿元,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人均补助标准由300元提高到小学生均500元、初中生均750元,家长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目前,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3%,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7.8%。
抓住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普通高中新课改这一主攻方向,着力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率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带有转折性的阶段,是奠定一个人终身发展的重要阶段。高中阶段教育的快速发展,既能巩固基础教育,为高等教育输送优秀人才,又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量合格技能人才。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是党中央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此,江西省政府明确提出了2012年江西省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0%的目标,加快课程改革,调整高中教育结构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必然途径和现实选择。近几年来,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开始出现越后越难的“登顶效应”。特别是随着初中毕业生总量的下降,生源不足成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最大障碍,而其中职业学校报考率低又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抓质量就是抓规模,抓规模首先抓质量的发展观,紧紧扭住质量不放。近两年来,我们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主攻方向,用好省财政提高全省公办中职、技校生均公用经费的政策,用好省财政对中职、技校学生的资助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在校生数与普通高中招生数、在校生数保持大体相当。同时,大力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积极探索高中教育阶段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加大对普通高中的经费投入,改善薄弱高中的办学条件,加大高中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等。目前,我省高中阶段教育步入协调发展轨道,普及率逐年提高,2007年为63.64%,2008年达67.3%,2009年提高到70.1%。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已连续4年超过普通高中招生数。
抓住加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对接这一突破点,着力提高职业教育的就业率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大中专毕业生,特别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推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办好一所学校,关键是要“进口旺、出口畅、中间环节有保障”,而要做好“进口旺、出口畅”,最核心、最根本的就是要“中间环节有保障”。这个中间环节是什么?就是学校的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立身之本。近两年来,我们把加强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对接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突破,适应江西省新型工业化需求,推动职业教育立足本省、立足工业园区、立足支柱产业来优化学科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建立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与市场对应、校长与厂长对话、师傅与师资对接等九大工作机制,解决职业教育“两头在外”问题;启动中职教育集团组建工作,通过资源重组,提高办学效益;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打造一批实训基地、一批精品专业、一批示范学校和一批培训基地,同时强化办学模式改革,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半工半读、订单培养,增强学生的劳动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近3年来,我省职教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6.2%以上,学生就业稳定率一直在96%以上,就业对口率96.8%以上,就业满意度达99.3%,出现了“毕业即就业”的喜人局面。
抓住提高质量层次水平这一核心,着力提高高等教育的贡献率
现代高等教育是社会物质领域的“创造源”、社会精神领域的“思想库”。一些发达国家的竞争力之所以强,很大程度得益于其充满活力的教育体系,得益于它们拥有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在这些国家,大学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贡献率,必须“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高等教育只有投身于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大市场,才能自加压力、永葆动力、增添活力。而要提高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就必须兼顾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近两年来,我们把提高对经济社会贡献率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重点,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全面实施“江西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工程与教学改革工程”,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认真实施“高校科技创新工程”,努力造就一批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和科技创新人才;产生一批重大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成果,扶持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实现一批具有标志性重大意义的高科技产业化项目;建设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水平比较先进的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建设一批与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继续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着力提高大学科技园的产业孵化能力,为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多作贡献。2008年我省高校首次同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009年我省高校有6项成果获得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是我省获得奖励数量最多的一次。同时,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教学科研骨干培养计划,努力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抓住推进教育公平这一基础,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率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江西省实行城乡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和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的政策后,“读书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为什么人民群众还有不满意的地方呢?就是因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教育公平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近两年来,我们把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率作为中心工作来抓,认真研究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做好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治理教育乱收费、规范办学、阳光招生等工作,积极推进教育政务公开、校务公开,使教育管理更加民主、公开、透明,使教育发展水平更加均衡、和谐,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良好教育的需求。按照“奖、助、免、贷相结合,大、中、小学全覆盖”的总体要求,认真实施教育民生工程,确保工作的公平、公正、及时、透明,让学生得到实惠;切实维护教育事业的良好形象,通过开展教育规范管理年、创新发展年活动,增强教育行政机关的服务意识,提高为基层和群众的服务质量;继续推行“阳光高招”,努力改进招生考试工作;千方百计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不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切实解决“择校热”等群众关心的问题;大力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引导学校依法办学、诚信办学,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工作力度,坚决杜绝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