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数年高热的高考,似乎呈现出了依稀的降温趋势。据媒体报道,今年的高考,全国大部分省份的考生人数都呈下降趋势,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省份已经超过了百分之十。
高考人数下降似乎很突然地进入了公众视野,实际上却是今年多重矛盾的合力产物。从绝对数字看,由于人口结构的原因,早已爆出很多地方中小学人数相比前些年下降了很多的信息。现在高考人数下降,自然内含人口结构调整的自然作用。从相对数字来看,正在进行的高中课改,也使得很多落榜生丧失了面对复读高考的勇气;再加上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实,使得很多高中生对上大学的心理预期下降,从而开始选择放弃这座独木桥。
这几点,应该基本上概括了高考人数明显下降的原因。尽管原因很清楚,但公众还是表现出了极强的反应。纵览各方反应会发现,有相当一批人都将人口结构调整和高中课改这两个主要原因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纷纷给予大学生就业对高考的影响莫大的关注。无疑,单就高考人数下降这一现实而言,这是一种被异化了的关注。而从这种异化关注当中,其实不难窥见的是公众对于底层青年改变命运与前途渠道日渐缺失的担忧。
早有社会学专家指出,阶层流动是衡量一个社会正常与否的重要指标。但是,现在看来,这种流动时常会表现出一种不够正常。在改革开放初期,高考虽然几乎在独立承载着这种阶层流动的功能,但是,那时候,金钱、权力等因素对这种阶层流动的影响毕竟还十分微弱,高考这座独木桥虽然是千万人在挤,但无论是权贵之子还是小民之子,尚且有一个公平博弈的平台,而现在则不然,金钱与权力在改变人生命途的作用上已然被放大了千倍万倍,小民之子和权贵之子的博弈力量开始出现失衡,有的还特别严重。对很多底层青年来说,务农、打工、做点小生意等方式至多还能承载起生存之责,改变命运还远远谈不到———虽说亦有不上大学而改变命运之辈,但其概率相比上大学而言,还是相差甚远,所付出的成功代价,也要远远大于经历过大学的成功者。
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高考人数下降还是上升,今年多了还是少了,其实都并非特别重要,重要的是,除过高考这座“独木桥”,底层青年是否拥有足够改变命运的其他的“桥”?是否还有别的可以让他们昂首阔步通向成功的畅通渠道?不妨让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是否能掰着指头数出几条这样的路来?
或许,高考人数的多寡变化,原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如果高考改变命运的作用还是无法抵挡住金钱与权力的魔力,那么即使所有的适龄青年都走向高考这个通道,高考也会迟早退去神圣的色彩。反之,如果那些底层的青年除过高考,还能拥有可以让他们以自己的努力换取不一样人生的道路,那高考也就会自然地平常起来。
对所有心怀梦想的底层百姓来说,没有谁愿意在高考这一条路上走到黑,更没有人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命途,但是,这所有的期许与梦想,都需要有更为宽广也更为公平的渠道。相比这一点的沉重,高考人数的多寡变化实在不算什么足以让人惊诧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