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考研复试心理备战:积极心理让我们笑到最后

--------------------------------------------------------------------------------
点击次数:4594  发布时间:2010-1-21 14:34:26

 

考研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最后的堡垒——复试,就是决定考研战役成败的最后一关。“不能输在复试!”这是奋斗在考研第一线的同学们的心声。其实复试是一种心理素质的较量,如果说考研初试比拼的是学习方法和毅力,那复试更多的是心态上的较量。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可以说复试就成功了一半。那么,如何能顺利通过复试这一关呢?又该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复试呢?

成绩出来之前——以平和的心态等待

付出了汗水就盼着收获甜美的果实,我们现在最盼望的事情可能就是成绩的公布。等待的过程就是煎熬,但不管初试考得好还是不好,我们都不能放松对复试的准备,谁提早进行复习,谁就对复试多把握一分,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有些同学对自己不够自信,对成绩能否上线没有把握,就天天盼着成绩的公布,只有等成绩公布出来之后才能确定自己下步该怎么走。可是从复试分数线公布到复试只有十几天的时间,如果一味等成绩下来后再着手准备复试内容,可能会错失复试的准备良机。

[案例]

紧张了半年的考研终于结束了,张小林心里七上八下的,觉得初试发挥得很不理想。在等待成绩的日子里,张小林一点提不起精神,觉得生活灰暗,复习枯燥,失去了最初的斗志。看着大家都在复习,他一点也静不下心来,对初试的担心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他想如果初试都没不上线,那么再辛苦准备复试也无济于事。心想如果现在能出来成绩就好了,至少可以确定是准备复试还是准备找工作。焦急地等待成绩,等成绩出来后,又要等待国家线,哎,考研什么时候才能到头啊 。

同宿舍的王永强也对自己的初试成绩没有太大的把握,但是他的心态却完全相反。他觉得不管初试成绩如何,在没有公布之前,就有复试的可能,那么就不能坐以待毙,被动的等待结果,而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调动各方信息源为复试做全面准备。这样,他不但目标明确,而且效率很高;不但积极关注就业信息,同时也抓紧时间复习。结果成绩出来后,他们两人都刚上复试线,但由于王永强提前备考,不但英语口语、听力,而且专业课的成绩都很好,综合成绩第六,争取到了最后一个公费名额;而张小林由于复试准备不足,综合成绩依然排名考后,这样的结果能怨谁呢?

我们很多人都可能会像张小林那样焦急地等待成绩,每天在煎熬中度过,这是典型的等待焦虑心理。“等待”是盼望自己所期望目标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当这种盼望达到了一种“煎熬”的程度时,我们就称之为“等待的焦虑”了。因为这种等待可以使我们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注意力分散、坐卧不安,脾气暴躁、心情烦乱……当你感觉到自己也是处于这种焦虑状态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1.认知的改变。当你感觉到焦虑的时候,不要着急,要把它看成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毕竟你所等待的结果对你来说非常重要。当然你也要学会反过来想,不管有多着急,成绩出来的时候自然会公布,自己空着急也是没用的,只会给自己带来情绪烦乱而已。认识到这些,你慢慢就会平心静气的等待成绩的到来。

2.享受等待的过程。以前常听说:等放假了,我一定会好好放松一下;等毕业了,我一定会好好创一番事业;等工作了,我一定要好好展示自己;等退休了,我一定好好享受生活……这种把最希望做的事、最幸福的事总是放在等待之后的人,最终难免会感到遗憾。最幸福的时刻,往往是在最幸福的事情发生之前,而不是在享受幸福的那一刻。所以,等待成绩的同学不管成绩怎样,可以慢慢享受这个等待的过程,并且要珍惜这个过程,因为成绩公布之前、复试线未划定的时候,你都还有读研的机会,并且这在你的这次考研经历中是独一无二的,等你成绩下来后就不会有这些感受了,你要把等待当成一种享受,而不是煎熬。

3.让自己忙碌起来。心理学有一句谚语:“你之所以焦虑是因为你还有时间焦虑。”这句话的道理十分明了。“等待的焦虑”会使我们倍感时间的停滞,这种时间错觉会进一步加重焦虑。一天到晚忙碌的人,在书山文海中遨游的人,是不会觉得空虚难耐的。所以,不管你对初试的成绩有多少估算,都应该忙碌起来,积极准备复试,同时不忘找合适自己的工作,做到两手准备,这样就能很好地打破“等待的焦虑”。

成绩出来后——以积极的心态备考

成绩出来后,正确对待自己的成绩或名次,以积极的心态准备复试。不管初试的成绩好不好,能上复试线说明你就是强者。有些同学认为自己的初试成绩不错,可以松一口气了,这是错误想法,很多在初试中取得高分的同学在复试中也有被淘汰出局的,在复试结束之前一切皆有可能。因此,初试考得好的同学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时刻警惕复试中的“黑马”;初试考得不好的同学更应该利用这段时间把专业知识再温习一遍,亡羊补牢,为时尚不晚。

1. 初试成绩不好,但认真准备复试,一样能取得好名次。

[案例]

孙凤鸣报考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经济系,因为是热门专业,小孙对自己能考上的期望值并不是很高。但复试还是依然要准备的,在回家过了年后就着手准备英语和专业课了。由于她放下的时间不长,所以能很快进入复习状态,虽然没有初试之前那么紧张了,但还是每天坚持学习五六个小时,尤其注意练习自己的听力和口语。很快,初试成绩公布了,幸运的是她的成绩单科和总分刚够复试分数线。现在各大高校都实行差额复试,这个分数也是够悬的。小孙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但不管怎么说,尽自己最大努力吧。就这样复试很快到来了,不出所料,她的成绩排在复试人员的倒数第二名。但她出色的口语和意定神宁的面试表现赢得了各考官的青睐,复试成绩出乎意料的排在第一名。最后她也以自己的出色表现获得了北航研究生的通行证。她在总结复试成功经验的时候说,镇静、平和的心态是复试正常水平发挥的关键。

由此可以看出,初试成绩如何已不是特别重要,我们所面临的是复试的挑战,如何能把握好这个机会扭转乾坤,那就要看我们是否有充分的准备和平稳的心态。

2. 初试成绩好便放松对复试的准备,往往难以出色发挥。

[案例]

陈思博考的是同一个城市某大学的中文研究生,因为初试准备得比较充分,成绩出来后还比较满意,位列第三。小陈觉得辛辛苦苦忙完了考试,怎么也得好好放松一下,于是疯狂玩了一个寒假,寒假结束后,看到别的同学都在积极准备复试,小陈一点满不在乎,他一直觉得自己的临场发挥是很出色的,只要到时候好好发挥就好了。有时候也觉得应该拿出书来看看,毕竟还有专业课考试,但怎么也静不下心来,很难再回到考研前的状态了。转眼复试到来了,由于准备不足,在面对十几个考官的情景下,小陈一时倒吸了口冷气,但他的素质还是让自己稳了下来,相对流利的用英语进行了自我介绍,但接下来就傻眼了,几个古文术语解释得支离破碎,谈及最新专业研究进展方面也底气不足,看到几位考官都摇头,心想这下完了,后悔这一个月没好好复习了。可想而知,尽管初试成绩较好,但总分排名靠后,不仅没能上计划内名额,还被调剂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即使你觉得初试考得比较好,切不可沾沾自喜,因为初试只决定一部分的命运,还有一部分决定于你的复试。初试考完之后,成绩便掌握在了阅卷者手中,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为复试开始新一轮的备战。不管你准备的知识在复试中有没有用,知识永远是你的财富,谁也抢不去,即使这次复试没有用上,也许以后能用上,小陈的故事就能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

3.以豁达的心态对待初试结果。如果我着手复习了,但成绩出来后却名落孙山,那么这接近一个月的准备不都白费了吗?其实对待初试的结果我们也要以豁达的心态处之。

[案例]

小王考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感觉初试成绩发挥不好,整日郁郁寡欢、心情烦躁,对读研失去了信心,对其他事情也缺少了热情。家人劝他找份像样的工作,他又迫于就业的压力迟迟不动手,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很迷茫。找咨询师咨询时,整个一精神萎靡的状态。咨询师与他一同分析了存在问题后,共同探讨了以后的出路。首先,成绩还没有公布,你还不能否认上线的可能;尽管自己感觉考得不好,说不定成绩能上国家线呢?如果有复试的机会你却没有把握,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其次,考研并不是唯一的出路,还要积极准备找工作。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岗位,先就业不也是很好吗?此外,准备复试的过程也是自己学习和提升的过程,考研用不到,找工作说不定还能用到。

咨询师与小王共同分析了他的优点和长处,让他逐渐找回了自信,积极准备复试。求职面试时,他精心准备的英语口语成了最大的优势,面试过程非常顺利,很快就在一家外企公司谋得了理想的职位。紧接着复试名单公布,小王无缘复试,但他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过,先在工作中历练一段时间,对自己也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复试过程——以平常的心态对待

复试几乎对每个参与者都很重要,几乎每个人都可能体验到紧张的情感,这是正常现象。谁也不想在这最后一搏中败下阵来,让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那么在这关键的时刻,谁能把握好自己的心态,谁就能顺利通过复试,在考研大战中胜出。“大风大浪都过来了,小河沟里怎么能翻船?”可是,如果在面试的过程中过于紧张,或者过于看重结果,对自己不够自信等,都可能会使自己不能正常发挥。

1.复试过程中过于紧张焦虑。我们平常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让你上台演讲,事先在台下练习了几十遍,烂熟于心了,走上台后便意定神凝,落落大方;如果你事先一点准备没有,让你到台上面对数百观众演讲,你手心不出虚汗恐怕是假的。

[案例]

小杨报考北京地区的研究生,且属于跨专业报考,对自己能上复试线没有抱太大希望,因此也一直没有好好复习。谁知等成绩出来后,小杨竟然上了复试线。这下小杨着急了:复试线一公布,意味着还有十天的时间就要进行复试了,而且还要抛开旅途时间和看考场的时间。无奈,为了充分了解复试的有关信息,小杨天天给研招办打电话,电话越打不通小杨就越紧张,越紧张就越想打;向联系其他的师哥师姐了解情况,也没能获得多少有用的信息。那几天,小杨焦虑得吃饭不香,觉也睡不好。好在宿舍中的姐妹们都是热心肠,大家分头行动起来,帮着查资料、联系师哥师姐、帮她复习英语、陪她练口语,再加上小杨也比较机灵,很快就把自己的心态调整过来了:大不了就是考不上,本来对初试的通过也没抱太大希望。这样想着,就放下了心理包袱,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迅速进入到考研前的状态,积极复习以前没有复习到的专业知识,不断熟悉导师的最新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同时不忘练习英语口语和听力。虽然紧张焦虑了一段时间,但毕竟准备了一些东西,在复试的过程中心理多少有谱,不至于一问三不知。尽管最后没能争取到公费名额,但能到自己理想的学校读书已经是幸运的。

从初试结束到复试也就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还有一个春节假期要抛开,一些招聘会也不能不光顾,如果有好的面试机会也都不想放过,这样用来为复试准备的有效时间就很有限了。所以要想从从容容地通过复试,以免出现过多的焦虑和紧张,那就积极动起来,利用一切能用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准备。

2.动机过强,太过于看重结果。研究表明,动机与成绩成倒U曲线,如果缺乏动机或动机太强都不利于复试中的正常发挥。越看重成绩,越担心成绩不好,反而会抑制自己的正常发挥。

[案例]

李敏是家中的独生女,父母都是高校的老师,他们都期望女儿能考上北京师范大学,也能当老师有个稳定的工作。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李敏看到同学们到处找工作处处碰壁,于是更加勤奋的复习考研,可以说把能用上的时间都用来复习,以期能在初试中取得好成绩。初试考完之后她也没有松劲,短暂的休息后又投入新一轮的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初试成绩出来之后,她的排名靠前,这更增强了她冲刺复试的信心。父母知道她初试的成绩很好也很高兴,逢人都说女儿上北师大没有问题了。李敏心理也凝成一股绳,心想这次无论如何要考上,不然父母会很失望,他们的面子往哪儿搁呀。可是复试的通知单下来之后,她的状态却一天不如一天了,开始觉得是不是太累的原因,休息过后还觉得心情烦躁,胸口压抑,一点点不如意的小事也会让自己大发脾气。一次妈妈问她怎么就吃这么一点啊,再多吃一点吧,她突然大喝一声:“烦不烦呢,说过不吃了还啰嗦!”从此,父母噤若寒蝉,同学退避三舍,不想因一点小事或某一句话就惹她发作。李敏说其实自己也感觉不可思议,以前根本不是这样子的,自己没有那么心胸狭窄,也不乐意随便就对同学或父母发脾气。可是复试越来越近了,自己反而越来越担心会在复试中败下阵来。

担心对未来发生的事情是无用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好今天的每一分每一秒。做好现在能做的,不要去想你无法做得和无法把握的事情,相信自己,你将无往而不胜。

美国有个名人叫瓦伦达,是一个高空钢索表演者,表演一直很出色,几乎没有出过差错。有一次,他在一个重大活动中进行表演,有很多政要到场,并有电视台现场转播,然而他却发挥失常,从高空坠落而亡。事后采访瓦伦达的夫人,她说,“每次走钢索时,他都只专注于脚下,从不想其他。可是那一次他却在上场前不断得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绝不能失败。结果真的失败了!”越是担心失败可能越会失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瓦伦达效应”。也就是说,如果你越看重成绩的好坏,往往结果越不会得到好成绩。因此,你是关注整个复试的过程还是注重复试的结果,对你的心态影响很大,你的心态又直接决定你的行为。聪明的你该怎么做,知道了吗?

3.以平常心对待考试过程中的焦虑。

笔者本科时的一个女同学,在面试的前一个晚上,因为过度的焦虑不安,无法入眠。夜中,一个钟点又一个钟点悄然逝去,她一遍遍地质疑自己这个样子还能参加考试吗?幸而,她对心理学相当了解,在关键时候,她终于晓得今夜的焦虑是正常的,它不会因自己想摆脱它就能消除。“来也由它,去也由它,随它去吧!”她放弃了要摆脱焦虑状态的主观努力。结果,这个念头一出现,她的心很快就平静了下来,之后,她得以沉稳地睡了三个小时。第二天她摆脱了一切心理包袱,轻装上阵,结果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考官的普遍认同,复试取得好成绩,她同时也得以如愿。

焦虑主要是生理层面的内容,绝不会因人欲摆脱它的心理愿望而消失。通常是,焦虑给我们带来不快,所以我们希望能摆脱它,但是你越想摆脱它,你也就在它身上加注了越多的注意力,生理层面的内容的典型特点便是:个体给它的注意力越多,它在个体的身上便越显著。一句话,你越想摆脱焦虑,你也就会越焦虑,而越焦虑,你便越想摆脱它,结果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斩断这个恶性循环的唯一办法便是由它去罢。一旦你不再注意身上的焦虑,焦虑状态便会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其实在重要的事情之前出现一定的焦虑是好事情,研究表明只有适度的焦虑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你的潜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一般来说,考试前的适度紧张是必要的,它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考试的临场发挥。换言之,中等程度的焦虑水平,在考试的时候发挥最好,如图1;对考试完全无所谓或过度焦虑,临场发挥都不会理想,过度紧张还容易导致身体不适,甚至“考砸了”。

但如果你体验到了过度的紧张和焦虑情绪,可以尝试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调适:

(1)摆正心态。初试分数高的同学不要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初试的分数会确保复试万无一失,无论什么时候,没有到手的成功都不是你的成功。所以,安心理性的准备复试,分析自己的实际能力和薄弱环节,争取完美过关。初试分数低的同学,也不要期望值太低。既然你已经通过初试,说明你是优秀的,沉着应考,认真准备,把思想包袱抛开,事情反而会容易许多。

(2)通过多方渠道获取有用信息。知己知彼方百战不殆,可以事先联系导师或者师哥师姐等,了解一下复试的方式,因为各个学校采用的方式都可能不一样,只有知道了学校的要求,才能有针对性的准备。如果学校往年复试都要求有用英文进行的自我介绍,你就可以事先准备好英文材料,烂熟于心,在面试时就可以出口成章,给考官好的第一印象。

(3)树立信心。像初试一样,成功应对复试的宝典也是自信。你要相信自己的实力,要以最好的精神面貌出现在考官面前,面试的导师们才会从你自信的脸上得到最好的第一印象。很多时候,自信的外表是人成功的重要因素。对着天空喊:×××,你是最棒的!如果你能让很多人听见这句话,并且不畏于喊出这句话,那么,你一定会拥有90%成功的可能。

(4)积极的自我暗示。不要忘了自我暗示的力量,如果在面试的过程中感觉到紧张,就可以不断的进行自我暗示(如“我是最棒的”、“我肯定能行”等),你会发觉这确实很有效。

(5)接纳自己的焦虑,相信焦虑的普遍性。在你感觉到紧张的时候,其他人也会感觉到紧张,所以你不是最紧张的一个,也不是唯一一个体验到焦虑的人。那么,你就坦然接受它,随着你慢慢进入应试状态,它也就会离你而去的。

(6)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到结果上。球王贝利在一次采访中说:“我每次都特别欣赏球被抛出后的优美弧线,并不在乎进了几个球”,这不能不说是他屡投屡中的重要经验。

(7)学会放松的有效方法。比如深呼吸放松训练、全身放松训练等,这里不在一一赘述。

由于复试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最后一个环节,几乎每一个通过初试的人都会很紧张复试,谁也不想在这最后一搏中败下阵。那么在这关键的时刻,谁能把把握好自己的心态,谁就能顺利通过复试,在考研中胜出。借用德国作家歌德的一句话,目标越接近,困难越增加,但愿每一个人都像星星一样从容地沿着既定的目标走完自己的路程。希望大家都能顺利通过复试,攻克这最后堡垒,拿到研究生的入场券。

 


—— 信息源自: 跨考教育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