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是什么?
性格是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个性的重要方面,它是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和 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包括对社会,对劳动,对人,对已,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
性格是社会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标志着一个人待人 接物的原则和方向,占个性的核心地位,有好坏之分,故从小形成良好的性格是十分重要的。
性格是比较稳定的,但也有可变的倾向,它不是偶然的、一时的举支,而是经常一 贯的表现。性格一旦形成不易改变,“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说的是性格的稳定性特征,但也不是绝对的,性格还是可以改变的,不过比起其他方面来就缓慢得多 了。
坚强的性格能促进能力的发展,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的意志,比智 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性格的,这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
因为性格影响渗透个性的其他部分,:改变气质的消极部分,巩固发展积极成 分。俗话说“勤能补拙”,说勤奋能弥祉智力的不足。
性格标志着一个人的思想品质,首先面貌。良好的性格对社会有积极意义,使人 上进,奋发图强。
那么性格从什么时期开始形成的呢?
有的心理学家把性格形成划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幼儿时期。这个时期孩子还 未形成稳固的态度,因此性格还未定型。第二阶段是学龄初期和学龄中期。孩子对周 围事物稳定态度和行为方式,已逐步形成,但性格未完全定型。第三阶段是学龄晚 期。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已形成,性格改变较困难。即培养一个人的良好性格,最 有利的时机莫过于幼儿时期,这个时期,形成良好性格比较容易。一百年前俄教育学 家乌申斯基指出:“人的性格主要在幼年时期形成,人的性格中,在幼年时期形成的性格是非常巩固的,并成为人的么三天性。”
那么,幼儿应形成哪些良好的性格呢?
1、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2、诚实、勤劳、正直、勇敢、热情、开朗的性格。
3、善于独立思考,善于观察,勤奋好学,具有自信心和独立性。
幼儿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呢?
是受父母性格的影响,因为孩子从来到人世界以后,首先接触的就是父母和家庭 环境。一般来说,从出生到学龄前这个阶段,孩子和父母接触的时间比较多,他们对父母的行为耳濡目染。父母不仅是孩子的长者,也是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模仿的榜样, 父母的举止、谈吐、音容、笑貌都会给孩子的性格发展打下深深的烙印。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告戒做父母的:“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 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切的一切对儿童都 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样,这一切对儿童的性格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常言道,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母亲爱打扮,虚荣心较强,女儿也往往喜欢打扮, 虚荣心也较强;父亲不拘小节,淡吐粗鲁,儿子也往往油嘴滑舌,口出脏言。因此,要从小培养儿童的优良性格,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要以自己良好的个性,情操去感 染孩子,影响孩子。而对自己不良的性格要善于控制和纠正,千万不要让孩子从自己 的坏脾气,坏习惯中受到感染。如果有的父母动不动就发脾气,甚至吵架,那么孩子 的性格就变得急躁,易怒。如果家长在困难面前常常显得胆小懦怯,那么孩子就不易 形成坚强的性格。
有的心理工作者经过调查,还发现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态度和教育方法不同,也会 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品质。
父母对孩子过分地照顾和保护,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独立活动。孩子的性格 多半消极,依赖,缺乏独立性和忍耐力,不适应集体生活,遇事胆小,优柔寡断。
父母对孩子缺乏抚爱,对孩子冷淡,置之不理。孩子的性格会变得冷淡,缺乏热 情,甚至形成压抑,怪僻的性格。
父母对孩子过于迁就,过于溺爱,孩子的性格特征大多表现为骄傲、放肆、任 性、懒惰、有时表现为自私,不关心别人。
父母对孩子过分严厉,孩子一般缺乏自尊心,性格容易变态,甚至还会形成当面 一套,背后一套的虚伪性格。
父母对孩子采取家而不娇,严格而又民主的态度,孩子性格特征大多表现为热情、 直率、活泼、独立、大胆、自信、即不屈服权威、又尊重别人。
可见,家庭环境是熏陶孩子性格特征的熔炉,良好的性格特征,要靠父母熏陶和培 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