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 点击次数:3456 发布时间:2010-1-19 14:04:19 尊重具有心理和社会双重涵义。按当代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尊重是人的一种高层次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在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爱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的一种需要,是更高一层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人需要层次越高,他的社会属性体现得就越充分。在社会化过程中,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一个人就会自尊、自信、自励,反之就会导致沮丧和自卑。 “尊重的教育”内涵 “尊重的教育”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其内涵包括四个方面: 1.尊重教育规律。主要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按教育规律,而不是按个人主观愿望去实施每一项教育活动。 2.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人才成长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素质特征,如,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自己的主见;有高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等。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就是能善于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这些素质特征,使更多的学生早日成才。 3.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教育者只有遵循这些规律,才能使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地发展,否则,就会“揠苗助长”。 4.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这就要求社会和学校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消除师生对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他们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创造性。 因此,我们认为“尊重的教育”这一高度概括的表述具有多层面的内涵:其一,在决策层面上,它意味着要遵循教育规律;其二,在操作层面上,它指的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身心发展规律;其三,在评价层面上,它指的是要全面看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师生关系上主张相互尊重。 践行“尊重的教育” 没有尊重,个性发展的环境就不可能存在。如果说,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未来社会,那么,“尊重的教育”理念一旦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就会为创造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新世纪做出贡献。 1.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可以概括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这是践行“尊重的教育”理念的前提。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人民教师应具备爱生如爱子的高尚品德。教师对学生的爱,既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书这个职业的具体表现。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教师只有诚心诚意地爱护自己的学生,尊重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诲人不倦,教好学生。 2.淡化教师“权威”。教师权威是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的产物。但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后,教师已不可能始终以“智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我们的教师不能再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让他们被动地接受所谓的“标准答案”了。教师应该走下高高的讲台,带着对人性的尊重、带着对学生的关爱,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引领学生不断进步。 更重要的是,不管什么角色,教师都应该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对话情境”。这里所说的“对话”,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而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这种对话,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的心灵。因此,这种双方的“对话”,同时也是一种双方的“倾听”,更是一种双方的尊重。 3.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情况,包括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把握好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真正的心灵沟通。 一个教师如果对他的学生不了解,那么,他在工作中或事倍功半,或要经受挫折,甚至导致失败。因此,教师要经常、及时、全面地研究和了解学生,这既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也是教好学生的基础。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当学生学习的兴趣油然产生时,就会随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而且学得活、学得好,从而获得较大的成功,有效地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明确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教师教学的内容是学生能够接受,并愿意接受的内容。 5.知识能力并重。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利器。培养能力的同时,可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在传统教育当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只看知识量的多少,而且要看知识的运用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6.德育智育并举。教育本身包括德育和智育。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育体制问题,导致对德育的忽视和误解。以前,我们只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对德育的理解只是要求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等。这是德育的终极目标,单就一节课来说实现困难较大。现今,我们在课堂上渗透的德育要求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最终达到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教学目标。
—— 信息源自:《教育》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