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社会学系考生拿到的是和自己专业不符的试卷,最新消息是北大决定将出问题的科目重考,涉及的考生100名,校方将对外地考生补贴交通和食宿费。
而郑州大学也传出了被指泄题事件,一篇博文上19条章节目录及知识点,有13条都与真题对应,涵盖了145分的试题,校方虽然继续沉默,但教育部已经要求郑大对此进行调查,并作出说明。
按照当前的招录制度,除了公共课外的专业课,都是学校教授自主命题自主阅卷,使得考研前“划范围”甚至泄题,在高校中都普遍存在。
这的确是中国研究生招考制度中一个很严重的悖论。一方面,以陈丹青事件为代表,大家猛烈抨击研究生考试和录取制度缺乏灵活性,过多地限制了导师的主动性与决策权,不利于招收到真正有潜力的学生,另一方面,当学校与导师被赋予了一些自主权之后,便会产生各种状况甚至腐败。还记得几年前沸沸扬扬的“考研性丑闻”事件吗?当事人“阿芳”为了取得两套专业课试题和答案与命题教授发生性关系,后因外语成绩过低落榜而自曝丑闻。
对此,除了呼吁对责任人加大追惩,重要的是必须在完善研究生考试制度上做文章。要对现有的独立出题作出一些制度上的限制,比如说出题人责任制,委员会审核制,尤其要对随意“划范围”的陋习通过严厉惩处的方式,倒逼教授们遵守职业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