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 点击次数:3056 发布时间:2010-1-11 17:17:37 昨天,教育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力争在2012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意见同时提出,撤并学校必须充分听取人民群众意见。 (1月11日《京华时报》) 眼下,“择校病”在一些地方已几近癫狂。为了让孩子能上好学校,千家万户可谓“牵肠挂肚”且“四处奔波”,更是“怨声载道”。而作为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新官上任亮出的第一张牌就是“均衡教育”。在此,笔者建言,均衡教育须念好“三字经”——削、补、问。 “削”,即逐步削弱重点学校的“贵族优势”。择校的前提是有重点学校可“择”,如果让重点学校失去优势而变成“普通学校”,也就没人再去“择校”了。所以,从现在起,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对于重点学校一律还之于平民待遇,包括招生分数线、师资配备、硬件设施等,地方政府不再对其“高看一眼”。 “补”,从人、财、物诸方面向薄弱学校“补充”。“2020年达到基本均衡将是义务教育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其间,不说“软件建设”,仅说实现中国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化的资金缺口这一块就至少需要近万亿元。这里,各地首先要拿出规划,摸清家底,然后政府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先从“薄弱校”补起,再依次“补”之,力争于2020年基本到达目标。 “问”,实行地方政府问责制。除了必要时,在人、财、物诸方面由中央政府给予地方适当的“转移支付”之外,治择校而实行均衡教育,地方政府要有规划,要有按部就班的“实际行动”。而效果如何?对照《义务教育法》,各级人大要有检查,要有问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 信息源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