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儿童像科学家一样》出现在我的面前时,我真切地感受到,此书的魅力正在于两位美国作者对儿童的理解和阐释。

■谢影
儿童像什么?
我们经常会说儿童像钢琴家,儿童像诗人,儿童像画家,儿童像……
如果说,儿童像科学家一样,你会是什么感觉?
这一句话,包含了对儿童能力的信任和支持。当《儿童像科学家一样》一书出现在我的面前时,我真切地感受到,此书的魅力正在于两位美国作者对儿童的理解和对相关儿童科学教育方法与原则的阐释。
当我们把儿童当作科学家的时候,教师的角色,就可能发生转换:从主导到支持者、观察者。这些变化,其实需要教师以及课程和内容,围绕儿童的自主中心地位来设计,这对教师是有挑战的。
对儿童的科学教育,向来很难,老师感到累、孩子也可能不感兴趣或者难以理解。这本书把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给了孩子,原本深奥的科学知识,充满了孩子的喜悦和教师的智慧,我们似乎都能感受到孩子的快乐和激动,即便是他们把材料弄得杂乱无章,我们也都可以接受。
如果问有什么原因促使我策划和编辑这本书的话,我觉得最重要的因素有3个:
第一,这本书原著包含的不再是单独一个课程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大的教育智慧和教学态度,这对我们今天的儿童学习和教育是非常有启发的,它可以延伸到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等方面;第二,当我第一次把此书推荐给庞丽娟教授时,她立刻在百忙中欣然接受了我的请求,并以此书为基础,组织挑选了《建构儿童的科学》、《儿童早期的科学经验》、《新小学科学教育》、《科学的探索者》等书,这些书与此书共同构成了一套“国际科学教育新视野译丛”,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不仅加大了此书中文版本的影响,还整合了庞丽娟教授的科学教育研究项目的经验;第三,当下中国幼儿园、小学、中学阶段的科学教育课程改革,面临许多困惑或迷茫,教师可以从此书和此系列中找到释疑解惑的出口。正是由于这些方面,这本书打动了我!这本书有自己的教学理念,整合了对儿童行为有代表性的观察,深入探讨了相关问题和科学课设计,有助于解决教师的困惑。
应该说,这本书和译丛其他书的理论基础是一致的,就是以建构主义为主线。它建议教师把儿童看作是理论的建构者,选择建构主义的科学课程模式并进行学习环境的创设。
这已经不单是一门科学课程的理念问题,它是所有学科都需要的理念,也是一种关乎教师儿童观、教学观的大教育素养。我相信,每位看到这本书的教师,如果能在自己的教室里,有意识地应用本书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观点,哪怕提醒自己不随便插入提问,或者不仅仅将适合年龄较大儿童的教学内容,降低难度交给年龄较小的儿童,那么,儿童的科学能力的发展,一定会令我们倍感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