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义务教育重中之重是兑现承诺 纾缓家长肩头压力

--------------------------------------------------------------------------------
点击次数:1923  发布时间:2009-12-31 14:22:40

   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机会及教育程度决定每一个人的生存发展机会及生活质量。当前,让普通家庭难以承受的高昂教育费用,伤害的已不仅是某个人、某个群体的利益,而是整个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如何纾缓亿万家长肩头的教育支出压力?半月谈记者广泛走访黑、吉、辽一线教师、研究专家和教育主管部门人士,倾听他们的真知灼见。

    义务教育:重中之重是要兑现承诺,

    加大投入并均衡配置资源


    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20世纪末达到4%。此后,这一目标在各种国家教育发展政策和规划中被反复强调,但这些年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始终达不到4%。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为3.48%,比上一年增加了0.26个百分点,但是离法定4%比例尚有差距。显然,投入不足依然是目前影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增加政府对教育事业投入的建议虽然提出了多年,效果并不明显。比如说学前教育问题。在沈阳,幼儿园月托费平均在千元左右,一年费用远远高于一些大学的学费。“学前教育教师工资与中小学教师不同,并非财政拨款,而是由托费承担,这必然导致托费居高不下。”沈阳市教育局学前教育处处长罗丽建议,应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由政府统一管理。“幼儿时期是人的智力开发和习惯培养的关键阶段,国家应该统一规划、管理学前教育,才能还孩子一个公平的起点。”罗丽说。

    除了政府投入不足,义务教育阶段产生的一些高额家庭教育支出,主要原因还在于资源配置不均衡。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教授李伯玲说,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内消除校际差距并非难事,但是,像均衡办学条件、师资流动、区域内教师同工同酬这样一些有助于消除教育不均衡的做法,却多年不能落到实处。

    “遏制补课、择校很多情况是‘非不能也,实不为也’。”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王加绵说,义务教育均衡工作推进是否有力,主要在于政府能否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充分行使职能。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上任伊始,就提出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努力实现2012年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的新目标。

    高等教育:广开源、多节流

    高校扩招以来,大学年招生人数增加2倍,学费也跟着翻了一番。尽管从2005年起,我国有关部门就要求各类高校不得提高学费,但当前学费标准仍然过高。以大学学费5000元计(公办高校的较低标准),仅学费支出一项,就占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2%,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05%,远高于发达国家大学学费标准一般不超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的比例。

    更令受教育者觉得不划算的是,大学扩招以来特别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日益艰难。“上了四年学,工作后连贷款都还不起”成为人们经常听到的抱怨。

    高校收费如何对接公众承受力?教育专家给出了多项建议。“目前高校学费高是因为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办学经费相当一部分转嫁给了学生。”辽宁省民办教育研究协会副秘书长何增强表示。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张军建议,应降低农村家庭现金收入支付教育费用的比例,减轻他们的教育负担过重问题;同时完善奖学金、勤工俭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制度,以保障贫困家庭子女享受同等受教育权利;此外还应充分吸引社会资金和金融机构支持教育,对企业实施捐资助学减税政策等,不断扩大高校奖学金、贷款覆盖面,帮助公众减轻学费压力。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李伯玲教授、渤海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朱成科等专家建议,政府应打破教育资源的垄断,创造条件吸引民间资金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只有在丰富的教育资源、充分的教育竞争以及政府对公共教育的保障中,受教育者的负担才会减轻,权益才会得到充分维护。朱成科说,以民办高等教育为例,目前相关政策法规不少,但真正解决问题的不多,民办高校并没有和同级别公办高校处于平等竞争地位,教师评职称、申报课题等门槛也过高。

    同时,高校的节流工作也需加强。扩招以后,很多高校纷纷圈地扩张校园、盖豪华大楼,高额贷款下,每年仅偿还利息就捉襟见肘。专家建议,高校应进一步建立健全财务开支审批制度、审计工作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等,通过精细化管理踏上良性循环之路,这样才能把学生的费用负担切实减下来。

    家庭教育: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一个在北京上学的大学生,每月要花2000元生活费,可能比他毕业后的收入还高;一个初中生,暑期报了6个补课班,支付补课费上万元……这些教育高支出,都属于家长的非理性消费,值得反思。”王加绵说。

    “过去我们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再加上独生子女政策,一些家庭变得不顾自己的经济能力和孩子的实际情况,多少钱都肯花。”辽宁省青少年研究会秘书长、家庭教育专家孙浩哲说。

    针对家长在子女教育上的“攀比消费”“心安消费”“功利消费”等盲目投入,专家建议,家长应理性对待子女的教育投入,结合自己孩子的学习特点、个性特征,合理安排教育费用支出。孙浩哲指出,补课费成为教育费用一大支出,反映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但事实上这种比上课还累的补课,往往事与愿违。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成人周末还要休息,却总是希望孩子能24小时都在学习。”孙浩哲说,不讲效率,只讲时间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一大误区。“我们所做的调查中,90%的家长希望孩子补课,85%的孩子不希望补课。可见,有效果的补课是很少的,长此以往,孩子厌学甚至退学的可能会不断增多。”

    王加绵建议,家庭和学校应该对学生普及朴素教育和理财教育,从小遏制学生的高消费。在家庭中,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克服攀比心理。这方面可借鉴国外以劳动换零花钱等做法,让孩子明白赚钱的辛苦,这样才能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学校也应该从小学低年级起,就对学生进行理财教育,努力培养朴素的生活作风,引导学生适度消费、健康消费,同时让学生能够体会父母的辛苦,懂得感恩父母。
 


—— 信息源自:半月谈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