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中国远程教育迎来发展新机遇:全民终身教育

--------------------------------------------------------------------------------
点击次数:4382  发布时间:2009-12-28 14:37:48

 

  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教育”成为人们自我完善的幸福追求。与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国民教育不同的是,“终身教育”依靠的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基础上的整合各类教育和学习资源的远程教育体系。

  什么是全民终身教育的突破口?远程教育如何为建设“学习型政党”服务?12月23日,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共同举办的“远程教育与学习型政党建设服务高层论坛”对上述问题作出了探索性的回答。

  终身学习,执政党应是先行军

  “全民学习、终身教育,不是简单划一的,应该有一部分先行者,而执政党就应该成为全民学习的先行军。”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唐金土说。

  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学习型政党”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不少人认为这种关注其实来源于人们对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作风的强烈不满。“不少领导干部没养成看报纸、看书的习惯,应酬喝酒的习惯却养成了!”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赵永贤痛心疾首地说。

  对此,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生、全国“双百”人物张云泉也颇有体会。一次,苏北某个贫困县的化工区的群众集体上访,虽然该县领导高度重视,但两年仍然没有解决。环保专家拿出各项指标都合格的环保单,但群众毫不理睬。经过调查,张云泉找到原因是化工区成立后,一部分没有拿到房子的人愤愤不平,打着污染的旗号闹事。找到症结后,化工区把所有的房子重新进行了合理分配,又对其中坏了的房子进行了修理,使得群众心服口服。

  对此,张云泉说:“建设学习型政党,需要实实在在做事。在目前社会转型期,干群之间矛盾很多,这更需要我们的干部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终身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和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

  远程教育,从广播电视大学起步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如今,构建学习型社会,已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但关键问题是这场社会革命要通过什么模式进行?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广播电视大学。

  “30年前,在我国经济社会面临最紧迫时刻,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创办广播电视大学。电大的创办,在当时只是一种应急的手段,但它对我国整个社会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中央电大党委副书记张少刚动情地讲起自己在参加广西电大校庆时的一个小插曲。在当地某汽车集团,怀着激动的心情迎接第一百万辆车下线的人们追根溯源,想到了第一辆汽车的诞生:这个汽车集团的前身其实只是一个小拖拉机厂,正是靠着一批电大学生的艰苦研发,拖拉机厂得以“麻雀变凤凰”。

  在中央电大30周年校庆上,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提供的一组数据同样说明了这个问题:三十年来,广播电视大学为社会特别是为基层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专门人才,其中仅高等学历教育毕业生就有720万人之多,截至2008年,全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中,仅中央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就有287万,占全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的1/10。

  电大教育,努力成为全民终身教育的幸福列车

  如今,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当初应急之用的电大教育能否继续承载远程教育的使命?它能否成为全民终身教育的幸福列车?

  对此,重庆电大党委书记刘建生的一组数据给出了肯定的答案:“现在,几乎每1000个重庆人当中就有8个是重庆电大毕业的,还有3个在电大学习。”

  在江苏,一系列成绩更令人瞩目。江苏电大如今已拥有功能完备的1000M校园网以及远程双向视频直播课堂、网络阅览室等全省电大远程教育学习支持系统。“江苏电大培养的50多万名应用人才、完成的780多万人次的非学历培训,为高等教育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说。

  “三十而立。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广播电视大学在理念、平台、资源、队伍以及教学和教学管理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今又以全新的姿态不同程度地介入了服务于学习型政党的建设工作,对于未来,我想我们理应有更好的期待!”论坛的最后,江苏电大党委书记彭坤明说。

 


—— 信息源自:光明日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