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胡舒立:办一流的新媒体教育基地

--------------------------------------------------------------------------------
点击次数:3407  发布时间:2009-12-25 14:15:12

 

“ 从事教育是一种全新的人生体验”,原《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发表就职演讲时表示。胡舒立已正式到中山大学履新,担任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大已正式签发聘书,并与胡舒立签约4年。胡舒立表示,目前学院最重要的工作是引进人才,通过海内外选拔,既要引进教学科研领军人才,也要引进新闻界的实践型人才。胡舒立还表示,将充分利用自己在业界的资源,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媒体,到媒体去学习锻炼。

据 《北京日报》、《第一财经日报》报道, “中国证券界最危险女人”的去向终于尘埃落定。 19日下午,《财经》创始人胡舒立,正式接过了中山大学的聘书,成为中大传设学院院长、博导,从“最敢说话”的媒体掌舵手,转身成为一名“中大人”。

她在就职演说中直言自己 “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做起”,但她多次表示要与师生共勉,朝着新媒体的方向进发,将中大传设学院打造成一流的传播基地。

但在演讲之余,胡舒立一直“微笑着沉默”,婉拒媒体的一切问题,连称“还得好好想想”。即使在演讲时,她也是照着稿子念,谨慎作风可见一斑。而中山大学也和她一起“玩低调”,表示暂时不就此接受任何媒体的任何采访。

接受授牌“装可爱”逗笑学生

19日下午,距离胡舒立就职演说暨学生见面会还有一个多钟头,中大东校区小礼堂内已被500多名学生挤得水泄不通。

下午4时,胡舒立在掌声中步入会场。在介绍自己时,她起身,面向学生深深鞠躬。

率先举行的是中大新闻中心数字媒体制作基地的授牌仪式。胡舒立进行其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上台接受授牌。当中大副书记李萍将牌匾交到她手中时,她假装牌子在手很重的样子,先是弯腰接住,随后慢慢将牌匾举起,直至高过头顶。此举引得掌声雷动。而她,在放下牌匾时冲着台下扮了个鬼脸,随即开怀大笑。

紧接着,刚刚卸任的传设学院前院长程焕文上台主持。他介绍说:“今天上午11点,黄达人校长正式签发聘书,聘任胡舒立为中大教授。今天下午3点,党委副书记李萍送胡舒立上任,任命其为传设学院院长。从今天起,胡舒立教授正式成为完完全全的‘中大人’。所以,媒体的各种猜测,同学们的各种疑问,应该到此为止。 ”

叫我一声“舒立”

演讲的最后,胡舒立笑着说:“我还想说两件小事:第一是,过去我没当过院长,现在大家都这么叫我,我很兴奋。不过大家叫我什么都行,叫我一声‘舒立’就行了。 ”台下一阵掌声袭来。

她说的第二件事情,是自己在中大有一个网页——“胡舒立·我们网”,上面有个博客,“是我们《财经》前团队成员的博客,这个博客不是个人的,而是共同博客,大家围绕同一主题来写。我欢迎同学们给我这个网投稿,以轻松的方式,探讨公共话题”。

学生眼中的新院长

“太振奋了!舒立院长一直笑得很灿烂,她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听完胡舒立的就职演讲后,多名学生都对记者表示大受鼓舞,新院长上任第一天就抛出多个具体计划,深得“民”心。

中大新闻系大四学生小江说,尽管见面会很短,也没有提问的机会,但自己并没有感到失望。 “胡院长跟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原本以为做财经新闻的人会很严肃,她却一直笑得很灿烂。10多分钟的演讲很精彩,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资深业界人士的专业素养。见面会上她的很多小细节,让我觉得她是个活泼可爱的人,身边的同学都觉得她很亲切。 ”

传设学院研一女生小杨说:“今天从外形上看,她比我想象中更加精干,同学们也在讨论,感觉她像个孩子一样,特别是举牌子的时候。但因为她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传媒人,就算再亲切,还是有点距离感。 ”

大三学生小敏对胡院长的微笑印象深刻。她说:“台上台下,她都微笑着,说话的声音不大,却很有亲和力,身材小巧,却很可爱,看上去完全不像是1953年出生的人。因此,大家丝毫未吝惜自己的掌声,传设院的学生都好像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似的,从始至终都很兴奋。 ”

“办一流的新媒体教育基地”

在胡舒立发表就职演说时,掌声不断。

“我首先感谢中大大学,让我在经过近30年的媒体生涯后,有机会进入圣洁的校园。我还感谢前任院长所做的所有工作。 ”胡舒立说,教育是她涉足的全新领域,充满挑战,教育也是百年大计,责任重大。“我现在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做起……”

“学院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色,就是新媒体教育。这是非常有远见的,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还是今后我们共同努力往前走的方向。众所周知,传媒界最热门的话题就是网络化和新媒体的冲击,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挑战是历史性、根本性的。以读者、作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特点的新媒体,是传媒界发展的趋势。只有真正融入新媒体,学习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所以我认为,新媒体是我们的机遇,我本人过去、现在、将来,都会在这方面探索和努力,将学院办成一流的新媒体教育基地! ”

“使中大传设学院脱颖而出”

她说:“我作为一个刚刚步入新闻教育领域的院长、教授、博导,我明白我现在还在一个初步的学习阶段。在未来一年,我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发扬。目前,我具体想到的事情,最重要、最迫切的工作,是引进教书的人才。通过海内外选拔,既引进在教学科研领域的顶尖人才,也引进在新闻界、新媒体界建立丰功伟绩的实践型人才。现在学院有38名教职员工、28名教授教师,这样的人才对应1000多名学生是不够的。我们非常珍惜已有的人才,但还得引进人才,尤其是学科带头人。 ”

她说,第二件可以开始做的事情,是依靠她在业界的资源,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媒体,到媒体去学习锻炼,这个计划正在构筑之中。初步计划在北京建立实习基地,通过奖学金的形式,选拔优秀的学生到媒体实习。而从明年开始,还计划推出“中大传媒大讲堂”,邀请新媒体界创业、经营、采编、投资等精英人才,介绍他们的经验,探讨传媒界的前沿问题。

胡舒立最后说道,“我将与广大师生共勉,努力使中大传设学院脱颖而出,成为一流的传播学教学基地。也希望大家尽可能多地帮助我,指正我,共同实现这个美好愿望。 ”

-成长历程

10年《财经》路

胡舒立,祖籍浙江省上虞市丰惠人,她的大外公便是著名乡贤、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愈之,是我国新闻出版界的开拓者;她的外公胡仲持,也是一位著名乡贤、新闻出版界的老前辈。无独有偶,胡舒立的母亲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工人日报》编辑。可以这么说,胡舒立的血液里,流淌着新闻工作者特有的遗传基因。

胡舒立今年55岁,少女时代曾在山西农村插过队,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活,使这位既是农民又是战士的少女过早地开始独立,在她身上丝毫没有传统知识分子常有的迂腐和清高,有的是“社会平等意识”和对社会生活底蕴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1978年高考,她报考北京大学中文系,正逢重建中国人民大学,学校特别从考入北大中文系的学生中挑选出一批优秀生,而胡舒立正是其中一位。这样一来,她阴差阳错地从中文调入新闻,成了她一次别无选择的选择。

1982年,胡舒立进入《工人日报》国内部当了一名记者,第一篇文章便是1985年关于河北省华北油田的揭露性报道。她的新闻勇气一下子为世人瞩目。后来通过她的努力,在业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接触中不乏商界名人,开始有人正式或开玩笑邀她下海,甚至提出职位安排,但胡舒立没有动心。她说:“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做好一件事,我还是干新闻吧! ”

1985年,美国一家民间机构——世界新闻研究所邀请她,到美国进行为期5个月的访问;1987年的8月,胡舒立拒绝了在洛杉矶一家报纸的工作机会,回国。

“世界新闻研究所”全称叫word pressinstitute,简称WPI,至今已经有48年历史,到2008年一共邀请过94个国家共500人到美国“访问”,中国至今除胡舒立外,还有一个叫吴昌华的女士1993年“受邀访问”过,吴昌华现任由汇丰银行等40多家国际“民间组织”发起的“非政府机构”世界气候机关中国区的总裁。

按照这个“民间机构”的受邀标准,申请者必须提交五方面材料来证明自己具有潜在的领导能力:5年以上全职新闻工作经历;流利的英语;几篇发表的文章;3封推荐函;3个以上的工作范本。

胡舒立1992年从任职10年的《工人日报》到第一家民营报纸《中华工商时报》任编辑部主任;1993年,胡舒立赴美国华盛顿接受外国记者中心(COFJ)的专业培训;1994年,胡舒立赴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研读发展经济学;1995年,她获得COFJ颁发的“杰出新闻记者奖”;1998年《财经》创刊,胡舒立任主编;2001年,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50位 “亚洲之星”之一;2004年,美国世界HR实验室评价她为“中国最具价值的财经记者”。

2009年的初冬,北京下第一场雪的时候,胡舒立正式离开了她奋斗10年的《财经》。“我一生的追求,就是在一家好媒体里当记者。因为没有好编辑,所以我才做部主任;因为没有好主编,我才自己做主编;因为没有满意的平台,我才出来办《财经》”。

在11月26日晚举行的第七届全球华人企业领袖颁奖上,胡舒立获得2009年全球华人企业领袖——杰出传媒领袖奖。这是其离职《财经》后首次出现在公众视线。

 


—— 信息源自:中国网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