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社会日语培训与高校日语教学的互补

--------------------------------------------------------------------------------
点击次数:40716  发布时间:2009-12-21 15:36:47

 

  12月11日至14日,由全国大学日语教学研究会等单位主办的第五届全国大学日语教学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同济大学隆重召开。来自日本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以及内地100多所高校的200多名教师和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本次会议设立了八个分会场,分别围绕日语教学、日本语言、文学、文化和翻译等方面进行了三十多个场次的分组讨论。
   
    新世界教育集团作为本届研讨会的赞助方,总裁许纬先生在12日的开幕式上作了发言,集团旗下的新世界进修中心校长许小明先生也作了论文演讲,探讨了社会日语培训与高校日语教学的区别,借鉴高校教学优势,促进社会办学力量,并提出社会日语培训机构今后发展的方向。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日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领域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也愈加迫切,我国大学日语专业教育已经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如今,日语已继英语之后,成为高校学子进修第二外语的首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加入到学习日语的队伍中来。同时,持续的日语热也催生了国内日语培训市场的蓬勃发展,社会日语培训机构的数量如同雨后春笋般逐年递增。鉴于社会日语培训机构和高校日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均旨在提高学习者的日语能力,下面结合新世界教育集团及旗下的新世界进修中心的自身发展情况,就社会日语培训对高校日语教学的互补性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与观点。
   
二、社会日语培训的必要性
   
1.高校日语的教学现状,体现社会培训的发展需求。
   
①培养目标
   
    以日语本科为例,大学日语专业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日语语言文学和文化”的理论,致力于使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技能,同时引导学生以日语为工具,自主获取专业所需信息,为完善自身的语言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三至四年的大学学习中,日语专业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按照大学日语教学大纲,扎实打好语言基础。
   
    而社会培训机构更注重培养多元化的日语人才。以新世界日语为例,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求发展,以特色求声誉”的办学方针,以“培养学员的日语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通过新世界日语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员在大学期间顺利通过各项权威考试、为赴日留学做好充分准备,同时为“规划职业方向、寻求就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平台。
   
②学生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1100多所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中,以专业招收学生人数位居榜首的大连外国语学院为例,迄今培养的本、专科毕业生达5000名。而综合类大学的日语系学生人数则分布不均,一个年级的学生最多可达10余个班级,少则1、2个班级。反观社会培训机构的规模,因为设置的课程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就读的地点交通便利,每年培训的学员人次数以万计。
   
    新世界进修中心自1997年成立至今,在上海已设立22个教学中心,占据了日语培训市场将近60%的份额,每年培训学员达5万人次。而全国18个城市设立的108所分校,也为日语学习的热潮添砖加瓦,累计培训学员近30万人。新世界进修中心在培训业界,从声名鹊起到广受赞誉,现已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规模最大的专业日语培训学校之一。
   
2.大量日企进入中国,对复合型专业日语人才的需求大大提高。
   
    据有关部门预测:2010年沪上日资企业的人才缺口将达到两万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日语人才需求仍将处于上升趋势。上海各本科、大专院校每年的日语专业毕业生人数不足5000人,仅占需求的25%,而大部分刚毕业的新人,因缺少实际应用能力,难以胜任所应聘的职位。由此可见,日语人才市场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现状。
   
    正是因为全国各地对日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才为社会日语培训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机遇。作为我国日语教育的一部分,社会日语培训机构也为日语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以上海新世界进修中心为例,经过12年的长足发展,日语培训已成为新世界进修中心旗下的王牌项目,同时新世界日语也成为了全国日语考试培训的首选学校。
   
3.非专业日语学习者数量与日俱增
   
①在校大学生不满足一门外语,学习日语提升自我、增强竞争力。
   
    前文提到,普通高校能培养的日语专业学生人数有限。随着大学生英语整体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都希望学习第二外语来提升自己,以便将来在求职时能增加就业砝码。其中,日语就是大学生进修第二外语的首选,大部分学生都选择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日语培训。
   
②白领就业压力大,学习日语成为增强职场竞争力的手段。
   
    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只有不断增加自身学习的筹码,才能在求职时具备更多的竞争优势。对于想进入日企工作,却没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日语的在职人员,社会日语培训机构提供了一个同样能够学习到日语知识的环境。利用工作之余到培训学校进修日语,已成为职场人士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4.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日语学习热点转向实用能力的培养。
   
    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和健全的今天,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才需求从过去单一的“日本语言研究人才”向“复合型日语人才”转变。在高等教育院校肩负着专业性日语人才培养的同时,社会日语培训机构以其办学内容层次化、多元化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日语实际运用能力,适应我国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三、社会日语培训与高校日语教学的区别与互补性
   
1.学习时间
   
    普通高校日语专业的学生完成学业通常需要3至4年时间,是一个长期且有规律的过程。而社会日语培训学习一般以一年或几个月为一个周期,可以帮助学员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日语的基础知识,之后通过下一阶段的学习达到更高的日语水平,以满足学生考证、就业、留学的各种需求。这与高校的日语教学并不冲突,普通高校日语专业的学生同样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培训。
   
2.学习地点
   
    社会日语培训与高校日语教学最大的区别还在于,学习地点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例如新世界进修中心目前在上海有22个教学中心,遍布全市各地段的繁华商区,交通十分便捷。22个教学中心形成以人民广场总部为中心,东西南北四向延伸,遍布整个上海,真正实现“家门口的学校”,满足了学生就近入学的愿望。
   
3.课程设置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基本包含了精读、会话、阅读、听力、写作、翻译等课程,此外还有日本国概况、中日关系史、日本报刊文选等一系列与日本文化相关的课程。总体来说,高校日语专业开设的课程相对更专业一些,然而对JLPT日本语能力考试、J.TEST实用日本语鉴定考试等没有全面系统的指导。这也给社会日语培训机构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
   
    对社会日语培训机构来说,打造特色课程,迎合市场需求,这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新世界进修中心作为上海地区规模最大的社会日语培训机构,学校的课程就是以学员为中心进行设置的。涵盖了各类寄宿制、全日制、业余制等30余类课程,基本满足了社会上各类人群的日语培训需求。做到应试与能力培养并重,既培养专业的日语人才,又培养复合型人才,学生可以针对就业、留学、考证、爱好选择不同的课程。
   
4.使用教材
   
    目前高校采用的日语教材都比较专业、系统,新世界日语采用的自编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日语的方法和兴趣,通过对日本文化、风土人情等全方位的了解,达到全面学习日语的目的。在通过日语考试的同时,也能达到日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开口能力。
   
    新世界日语图书事业部至今已精心策划、编写了教材68套,通过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些教材让学员们摆脱了应试学习的“题海战术”,通过实践让学员掌握灵活运用的能力,顺利通过考试。
   
5.师资力量
   
    大学的日语教师基本为全职教师,而社会日语培训机构的老师在以专职为主的同时,还聘请高校教师作为兼职,提升教师团队的整体质量。新世界日语目前有专兼职教师500余名,并专门成立了日语能力考教研组、商务日语教研组、日语口译教研组、J.TEST考试教研组、日语图书事业部等五个部门,大大提高了新世界日语的综合实力和应考能力。另外学校还聘请了全国多所知名高校的日语专家为新世界日语的顾问,指导学校教学教研工作。
   
四、社会日语培训今后的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日语培训发展至今,本人认为可以和学校教育并行不悖。社会日语培训机构的迅速发展壮大,反映了社会的需求,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今后,衷心希望社会日语培训机构可以和全国各大高校紧密合作,协助高校培养学生日语实际应用能力和日语应考能力。同时也可以组织高校学生到社会日语培训机构学习。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一定能为全国的日语教学事业锦上添花。

 

 


—— 信息源自:新民晚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