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军区某集团军围绕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带来的新情况、新要求,找准时空坐标,把握建设方向,勇于探索实践,将保障体制向一体化推进,保障方式向社会化拓展,保障手段向信息化迈进,后勤管理向科学化转变,在推动传统后勤向现代后勤的转型中留下了坚实的探索足迹。(高志文)
从“各自为战”到“攥指成拳”
这是令人难忘的场景——
那年9月,南京军区某集团军组织的一场对抗演习中,数百名伤员等待救治、数十门火炮等待弹药供应,后勤人员穿梭一线难以招架,但担负支援任务的联勤某分部指挥员却没有接到一条增援指令。
今年9月,一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实兵对抗演习在同地拉开帷幕。双方后勤部与支援保障的联勤某分部指挥一体化系统收发指令不断,部队后勤保障前出于阵前,联勤人员奔忙于阵后,弹药物资供应源源不断,伤员救治有条不紊,形成了有机整体。
2003年8月,在该集团军组织的实兵对抗检验性演习中,“红方”主攻营49人“受重伤”。伴随保障的3名卫生员简单处理后送到营救护所,营救护所无能为力又后送到团里,团救护两个小时才送至师救护所手术。最终,30多名“重伤员”被裁决“牺牲”。
今年7月,在演习中某旅主攻一梯队出现27名“伤员”,现场没有卫生员身影,官兵先自救互救后再集中。营救护所人员到达后,营部军医带领全营6名卫生员和5名驾驶员迅速对“伤员”进行包扎、输液、插管、后送,因一线救治及时,仅3名“重伤员牺牲”。
面对前后截然不同的结果,该集团军后勤部部长倪文鑫深有感触地说:“后勤保障一体化必须打破传统后勤自成体系、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局面,在部队后勤与联勤力量之间、上下级后勤力量之间建立起相互衔接的指挥机构,形成与一体化联合作战相适应的一体化联合保障指挥体系。”
从“各自为战”到“攥指成拳”。循着保障体制一体化建设的这个突破口,近年来该集团军加强“外循环”建设,与联勤部队、省军区、友邻部队、战区海空军部队等单位建立起三军联合保障、军地协作保障机制;开展后勤对接训练,建立联合指挥、联合作业、联合通信、联合行动等机制,推动一体化建设向“主动联、全面联、全程联”转变。
他们还注重“内循环”建设,整合军师旅团和分队后勤力量,形成营集中伴随保障、旅团一线靠前保障、军师分方向支援保障的力量体系;将旅团本级后装和直属分队后勤兵力统一编组,建立方向保障队;整合一线营保障力量,统一编组营战勤队,将全营卫生人员、炊事员、驾驶员集中使用,发挥保障力量整体效能。
让“软体制”产生“硬实力”
这是令人深思的一幕幕——
2006年6月,在某部步兵连武装越野比武考核中,一名战士中暑倒地,卫勤人员束手无策……
今年7月,某旅在组织海训时,二连一名战士突然倒地,浑身抽搐,口吐白沫。卫勤人员简单抢救后仅用10分钟就把他送到附近地方医院,经全力抢救转危为安。
2003年7月,某师接到抗洪抢险命令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到驻地市场购置麻袋、铁丝、锹镐等工具,但此类物资早被采购一空,部队不得不从外地紧急采购。
去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该集团军迅速协调银行按照师旅团营连15天日常开支标准划拨资金,供应商迅速配送锹镐、千斤顶、撬棍、塑料布等物资器材,整个准备时间仅用4小时。
开放的社会难有封闭的军营。该集团军领导感到,社会化保障是现代化后勤的一个重要标志。他们摒弃“小而全”的传统思维,在用足、用好地方资源搞好部队后勤服务保障中降低成本、收缩摊子,真正走军民融合的后勤保障之路。
相对于军队自身的“硬体制”保障,社会化保障方式是“软体制”保障。为了让“软体制”产生“硬实力”,他们注重机制构建,加强法律合同约束,让社会化保障走向法制化轨道。他们根据部队野外驻训点分布情况,与驻训地区市县级医院签订协议,建立联动医疗救治机制,开辟了军地医疗“绿色通道”;营区供水、供气、供暖全部实现社会化,公寓房区、经济适用房等营房保障全部实施地方物业管理;普及了公务卡支付、物资采购公司配送,提高了经费使用效益,减少了保障用兵。
从“加速器”到“倍增器”
这是令人赞叹的变化——
2001年7月举行的一次对抗演习中,“红方”指挥所通过电话向“粮草官”下达保障指令,双方参谋一个说、一个记,10分钟后才上报后方指挥员,半个小时后保障分队才接到通知,保障行动被判失败。
今年10月,在皖东某地演练场,“红方”基指通过信息网络系统,将救伤员、送弹药、供物资的指令发到后指,后指通过指挥一体化系统,迅速下达指令,从后指接到指令到保障分队前出仅用5分钟。
2004年夏,某旅为要回被驻地群众占用多年的训练场地,营房助理员郭忠泉扎进档案室,一本一本翻看数十年来的档案资料,足足用5天时间才找到1958年部队与当地人民公社签订的协议,要回了土地。
今年春,该集团军历时两年的数字化营房图档库终于建成,百余个营区坐落、数千栋营房、数万亩土地的地籍资料、数据、图片、影像全部收录其中,营房档案资料实现信息化。
他们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后勤保障的“加速器”,更是“倍增器”。为此,他们采集战时后勤指挥、人员装备和财务、军需物资、运输油料、卫生、营房8类8700多种基础数据,录入部队指挥系统,实现了后勤指挥与部队指挥系统软件的一体化;对营区和野战条件下物资器材实施数字化、可视化管理,努力实现保障需求实时可知、保障资源实时可视、保障活动实时可控;引入物资管理条形码技术,开发了伤员自动检伤分类系统,实现物资储存、发放和管理的数字化。
他们还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益,推广《基层财务管理系统》、《军人营养食谱自动生成系统》,促进了基层后勤管理信息化;开发《基建营房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了营房管理数字化、网络化;在营连建立后勤信息员,基层官兵通过网络可及时将意见建议反馈到各级后勤领导和业务机关,仅今年他们就收到官兵意见建议300多条,解决难点问题120多个。
讲科学成为后勤管理“定盘星”
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为创建文明卫生军营,某团参照地方设计,压缩规模建造了一座小型无动力污水处理站。然而不到一年,污水中的垃圾将过滤装置堵塞,虽经多次改造仍然不时“罢工”。环保专家看后指出,无动力污水处理有严格的容积要求,不能为省钱随意缩小尺寸。
去年春,针对所属师旅想新建侦察兵训练场,但又缺少土地和资金的问题,该集团军经过反复论证,建起了集攀登、游泳、捕俘、射击、驾驶、飞行器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侦察兵训练基地,不仅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还节约建设经费200余万元。
数年前,某团投资16万元建设的局域网完工后,部分营连始终通不了,他们不得不追加投资,对部分网路进行重新建设。
去年,该集团军投资建设地面指挥所。集团军组织机关部门联合编制预算,与中标单位签订施工质量责任书和保密责任书,财务部门严格按预算保障经费,通信部门严格按设计监督施工,审计部门全程监控经费器材使用情况,工程不仅建设质量优秀,还节约经费60多万元。
后勤管理科学化决策最重要。该集团军牢固树立现代决策理念,掌握和运用现代决策方法,完善决策规则和程序,提高决策质量水平。他们把科学决策建立在领导决策和专家辅助决策相结合、民主与集中相结合、跟踪反馈与调控纠错和责任追究相结合之上。
为提高后勤科学化管理水平,他们坚持走标准化、信息化管理路子,研究制订了《加强会议费、接待费、办公费、通讯费、差旅费管理的规定》、《加强油料供应与管理的规定》、《分队伙食管理实施细则》、《营产营具管理实施细则》等措施;推行公务卡结算,实施借款打卡、消费刷卡、结算持卡;建立经费物资、饮食、油料、水电、卫生医疗管理系统,推广使用油料液位仪、IC加油卡、IC预付电表以及节能灯、触摸式水龙头等新器材,提高了后勤管理的科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