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作为上海的中心城区,基础教育水平历来具有一定优势,但在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区域扩大、人口导入,区域内部也出现了“北强南弱”的局面。学校间差异突出地表现为师资配置不均衡,新居民区的一些初级中学缺少骨干教师,“软件”差异成为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客观因素。
十几年前,区里开展“长桥教育工程”,在普通学校的师资培训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这些经验显示:引入专业力量,为缺少发展条件的学校创造条件,以“输血”促“造血”,帮助学校实现自我更新,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师培训方式。2006年,在王懋功局长的亲自召集下,一批区内有一定知名度的退休骨干教师走到一起,成立了教学指导团,导师成了一种全新的角色和身份。
扎根课堂,“学习实训”
成立之初,各位导师形成共识:与其蜻蜓点水式地全面铺开工作,还不如集中力量开展项目研究,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终形成“以学员校为主,植根于日常教学的‘学习实训’”的工作模式。
扎根课堂、集体带教。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师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指导团教师最为关注的实践基地。导师们较多地以“多对一”的方式指导学员,一堂课往往要经过集体磨课、集体听课、集体评课等多道程序,真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拓宽视野、真学实干。指导团的学员绝大多数来自基础相对薄弱的初级中学,很多教师多年来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却很少能够亲眼观摩上海乃至全国的一流教育实践。导师们通过个人在学科领域的影响力,为学员争取了大量的优质课资源,也让他们亲耳聆听到上海市一流专家的分析、点评。
许多导师利用自身资源,创造了许多学员与全市甚至全国一流学科专家面对面的机会,这对改进和提升学员的课堂教学起了科学引领作用。各学科组还组织开展“同课异构”等教学研究,一些导师还指导学员开设市级教学研究课,为他们参加市、区教学评比创造条件。
立足普通学校
培养骨干教师
教学指导团的学员大都来自普通学校,以往来讲,他们获得专业肯定的机会远远少于同类知名学校,但从他们迈入教学指导团的第一天起,如何为这些年轻教师铺设成长道路、使他们在原先的基础上得到普遍提高,成了导师们的头等大事。
紫阳中学地处徐汇最偏远地区,建校8年没有一位在校教师评到过高级职称,区局骨干教师也只有一人,学校在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养方面面临着很大难题,教师自我的职业期望也逐渐降低。学校60%以上的教师都参加了教学指导团组织的各类活动,在导师们一次次面对面的指导、引领下,这些年轻的教师逐渐成长。
如今,教学指导团学员覆盖了全区20所中学、16所小学、3所幼儿园。学员们“实战”能力更强了,不仅明确了授课规范,也学会关注细节,研究水平和评课水准也大大提高。
学员感言
教学指导团为我们引入“源头活水”,让我们有幸得到各位专家、区教研员的具体指导,吸收他们的宝贵经验。假如我在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年就认识这些专家老师,我所拥有的不可能只是勤奋、踏实,还应该有智慧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