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政府应扶持企业融入职业教育

--------------------------------------------------------------------------------
点击次数:2821  发布时间:2009-12-8 14:19:09

    在职业教育界,学校要与企业合作已成为共识。如何让企业真正融入职业教育?学校又如何融入企业元素?日前,在中国职业技术学会主办的2009中德职业教育交流大会上,来自企业、职业院校、政府的各方代表就我国当前校企合作的现状各抒己见,希望探索出一条企业与学校“两头热”的道路来。

    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长效机制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即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层次相连、正规学校教育和短期培训教育两种模式并存、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两个阶段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大规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全国人大常委、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在会上表示,当前,中国职业教育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新阶段。

    据悉,现阶段每年还有约700多万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高级技工、技师占技术工人的比例只有3.5%左右。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目前有2000多万农民工失业和逾百万高校应届毕业生难以就业。

    中国职业技术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天保在会上表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是:稳定规模,提高质量,增强吸引力。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张天保说:“在有关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探索校企结合互利双赢的切入点,建立校企结合的长效机制和强大动力,是非常必要的。”

    企业是职业教育的主体之一

    作为扎根中国的外国企业,菲尼克斯电气集团与其他很多企业都有切身感受:企业在市场上难以招聘到既有丰富理论又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技术人才。与此同时,不少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却找不到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合适工作,这种尴尬现象的背后,是我们培养技术人才的模式相对落后。

    “在德国,企业是职业教育的主体之一,利用现成的生产设备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这样一来,职业学校不需要建造庞大的教学车间或购置齐全的设备,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负担。为鼓励企业兴办职业教育,德国推出各种税收政策优惠,如企业用于教育的所有费用都计入成本。小企业如提供职业培训,还可向政府申请一定数额的补贴。”据德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公室专家介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在德国很普遍。

    对此,全国人大常委温孚江表示,政府可以通过每个学生从经济、政策上给予企业支持,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据悉,根据企业需求,努力转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公司“订单”培养的重点。每年公司会选送15-20名工人参加为期3年的职业培训。菲尼克斯公司的经验已经在所在地——南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南京市先后成立“中德职业教育学院”、“中美语言学院”等职业教育机构,实现了以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以就业带动招生。

    中国职教发展可借鉴德国“双元制”

    德国制造业的高度发达源于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完备、模式成熟。相关专家表示,学习和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科学理念和先进模式,有利于加快中国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

    作为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精髓,“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是一种企业实践技能培训和学校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进行,分为商业、技术、服务三大类,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

    企业的广泛参与是“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据了解,德国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德国外交部副部长兼国务部长皮珀尔表示:“推广双元制教育必须关注理论知识和实践的同步进行。动手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行动的魅力。”

 


—— 信息源自: 中国教育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