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高等教育已现急功近利的迫切心情

--------------------------------------------------------------------------------
点击次数:2749  发布时间:2009-12-5 14:04:37

 

不久前,北京大学推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一石激起千层浪。而在近乎一边倒的质疑与反对声中,北大很快公布了获得推荐资格的全国39所中学的名单。紧接着,这些中学所推荐的候选人名单也很快出炉,再次引发了社会的激辩甚至是声讨。

但使人不太能理解的是,从11月8日北大对外公布“实名推荐制”到现在,尽管社会各界质疑声音不断,北大却一直保持缄默。作为公立大学,出台引起如此广泛争议的方案,北大应该站出来对此做出解释,解释一下为什么从最初的“改革一考定终身的新举措”演化成了“抢生源”的一种手段。北大表态的重要之处,不在于说出其目的是“高尚的”改革还是“现实的”无奈,而在于教育改革需要透明和民主。

然而,在这个“实名推荐制”以及社会各界的评论背后,有一个问题更值得我们深而思之,即社会各界对“偏才”与“怪才”的渴望与焦虑。无论是先前对“实名推荐制”乃是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改革举措”的赞誉,还是后来人们对“实名推荐制”的猛烈抨击,其最重要的理由之一都与“偏才”、“怪才”有关。请看11月28日的新华时评《“实名推荐制”为何选不出“偏才”和“怪才”》。该文认为,在全国39所名校校长推荐的学生中,“选出的基本上是教师眼中的全才,而人们期待的偏才、怪才未能脱颖而出。”

无疑,我们更应该深思社会与教育界所关注的“偏才”、“怪才”现象。

第一,何为“偏才”与“怪才”?现在有无“偏才”与“怪才”?

从很多评论所举的例子看,所谓“偏才”、“怪才”,无非是早年数学考零分或者低分、但国学与英文考高分乃至满分的陈寅恪、钱钟书等。若把这样当年偏科、后来终成大业者作为例子,就当下而言,我们需要追问的是:现在的基础教育能否培养出这样的“偏才”与“怪才”呢?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对于绝大多数的考生来说,偏科是不可能上大学的,更别提上一流大学了。以此次被推荐的那个被媒体多次提及的无锡14岁女中学生洪欣格为例,在很多媒体的眼里,她似乎成了一个“偏才”、“怪才”的代表。但若看看她的有关情况,她既不是“偏才”也不是“怪才”,而是“全才”,不过年龄小点而已。

第二,是否“偏才”与“怪才”就是未来有特长、有天赋的“创新型人才”?我们该怎样对待“偏才”与“怪才”?

我们应该看到,“偏才”与“怪才”属于极少数乃至极个别现象。“偏才”与“怪才”并非必然是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在对待“偏才”与“怪才”的问题上,无论是社会还是高校,都应该对他们持非常宽容的态度,并且为他们接受高等教育以及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个人发展创造良好的甚至是异于他人的机会。但是,无论从教育理念还是在教育实践中,不能因为“偏才”与“怪才”而忽略了绝大多数“非偏才”、“非怪才”的学生的教育。同时,绝不能把那些“非偏才”、“非怪才”的人,按照“偏才”与“怪才”的模式来培养,更不能把他们培养成“偏才”与“怪才”。

第三,我们该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

中国从改革开放之初就在中国科技大学招收少年班。这些少年班的情形如何呢?30年过去了,结果一目了然。虽然它的出现在特定时期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我们应该表示理解,但从它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来看,我们必须从中找出缘由来。可惜的是,至今我们还未见到为大家所接受的科学说法。更令人遗憾的是,据11月1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教育部一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已于近期悄然实施,目的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入选的高校为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全国11所名校。在今天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仍然希望以这样早培养、早成才的良好愿望培养大学生,实在是令人怀疑这样做是否能够达到培养“人才”的终极目的。

上述对“偏才”、“怪才”乃至“创新型人才”的渴望,一方面反映出人们对教育有着很高的期待,另一方面则显示了人们的焦虑感乃至急功近利的迫切心情。近10年来,我们不断听到来自高校内外的声音,一流的大学要培养一流的人才,而最近的“钱学森之问”在使我们反思大学教育失败的一面时,也让我们必须去审视中国大学教育的“使命”问题。

我以为,大学教育的“使命”应该是培养“人”而非“人才”。唯有培养大学生成为“人”,在其后的学业、职业、事业中,他们才能更好地成长为“人才”。忘记了培养成“人”这一根本,就难以达到使其成为“人才”这一更高的目标。

 


—— 信息源自:中国经营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