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高等教育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

--------------------------------------------------------------------------------
点击次数:3124  发布时间:2009-12-4 14:13:32

  高等教育是社会文明的载体、科学发展的动力、社会和谐的基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高等教育是重要的基础和关键。深度挖掘高校文化“以文化人”的强大功能,有效开发高校文化的创造力影响力,充分发挥其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作用,是当前加强高校文化建设的着眼点与着力点。 
 
  传承

  文化薪火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础

  高校是人才成长的摇篮,是传承文化薪火的讲坛,是生产文化精品的重要基地,是培育文化并推动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校通过培育人才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产品的生产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这与高校的文化熏染和培育密切相关。从更广义的范围看,人才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产品,高校培育人才也就是在生产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有文化的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一大批素质高、品德好、业务精、能力强的“文化人”的协同努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凝聚力同样要通过人来实现。因此,提高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本在于人的培育,高校在这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高校通过传承文化薪火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传承文化薪火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础。高校的一个基本职能是文化传承,通过师生之间的教与学,实现一种文化和作为文化的人格的传递。文化传承,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教与学,更重要的是文化信念、文化理想、文化品格的培育和提升。高校要传承的文化是丰富多样的,是扎实厚重的,也应该是积极先进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应从中加以吸收和借鉴,打牢自身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如果说,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应用工程的话,那么高校文化建设就是一项基础工程,没有坚实的基础工程为依托,应用工程就会缺乏后劲和潜力,就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高校通过创新文化精神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创新文化精神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关键。文化建设既要重传统,也要重创新。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创新文化精神是高校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往往会起到一定程度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高校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由此也可见一斑。

  高校文化建设要与满足人民需求相结合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这也要求高校文化建设要具有承担和参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自觉意识,切实关注文化的凝聚力、推动力和影响力,在自身建设过程中努力适应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战略任务的需要。

  首先,高校文化建设要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就是要促进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促进文化生产与经济生产相平衡,同时以文化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只有坚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才能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因此,高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注意调动和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师生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首创精神,坚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建设积极健康向上的校风和学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

  其次,高校文化建设要与社会总体发展结合起来。高校文化建设不仅要围绕高校自身的发展,更要考虑到社会的总体发展,把高校文化建设与社会总体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个结合一方面表现在为社会输出各类优秀人才,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以高校文化影响社会文化,进而对社会发展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再次,高校文化建设要与满足人民需求结合起来。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力量的实现主要在于把文化力量转化为群众的力量,也只有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力量,文化力量才可能是一种现实的力量。高校的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高校师生乃至社会上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与师生成长发展和素质提升的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满足人民的需求一要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权益,突出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价值主体和实践主体地位;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降低标准,不被异化,始终沿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前进。文化建设只有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才会成为一种力量,文化才会发展成为一种实力。

  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实现科学发展

  高校文化建设必须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才能实现科学发展,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切实的贡献。

  多样中立主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特征。当前,在客观存在着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高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引领多元文化的健康发展,这是构建整个社会主义文化系统的价值内核,体现了文化的社会主义本质与前进方向。这就要求高校文化建设,必须着力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师生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师生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校园风尚。

  继承中谋创新,这是文化进步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化都是有传统的,而文化要进步发展,又绝对离不开创新。文化的创新是继承中的创新,否则文化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发展就会迷失其本土性、主体性。高校文化尤其要注重在继承中谋创新这一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把继承和创新更好地结合起来。继承要求我们懂得过去,要重视文化传统的研究;创新要求我们关注未来,要立足现实把握未来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高校文化的发展既要有开拓性和前瞻性,又要把开拓性和前瞻性与我们文化传统的内在血脉连接起来,这一点对于培养青年学生的高校而言尤显重要和必要。这样的文化也才更浑厚、更活跃、更有力,更能健康的延续和发展。

  交流中促发展,这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开放的视野和广泛的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季羡林先生指出:“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中华文化就是吸纳了中外文化和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精华而形成的极富包容性、极具生命活力的大文化。高校要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国际和国内以及校际之间的交流,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向度的交流活动。当前来说,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比如,对于哲学社会科学而言,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适时组织把真正优秀的文史哲学术成果译成外文,推向世界;对于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报,高校可以适时推出外文版,使之更宜于在国外发行,提高其海外知名度。高校文化建设要切实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从而才能进一步形成我国当代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这也是一种文化的创新发展。

 


—— 信息源自:光明日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