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是教师上好课的前奏曲,是一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好的导语,能迅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课堂情景,能明显地提高整堂课的学习效率。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就如何更好地使用导语,谈四点自己的看法。
第一,创设情景,自然导入。一堂课就是一次演出,演员是老师,观众是学生。演出中,导入新课是第一幕,如何演好第一幕,如何在第一幕中让你的观众被你的台词所吸引,并产生共鸣,这就需要创设情景,使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获得生动鲜明的感受。在教《绝版的周庄》一文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图片资料,增加感性认识,让学生走进周庄,进行情感交流,然后让学生齐声背诵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描绘江南春色词作,词中的一个“忆”字既写出生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怀念之情,又从中生发出一种蓬蓬勃勃的韵致,把读者带到美不胜收的境界当中。自古江南出美女,自古江南美如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领略江南古镇周庄的诗情画意……
第二,巧提问题,引起好奇。在导语中,我们如果巧提问题,不仅能巧设悬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对学生所学知识熟悉和巩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需要老师精心设计问题,所提出的问题要能吸引学生,还要能帮助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如何围绕知识诞生的原始情景来设计问题,把知识得以产生的“问题”还给学生,我在上《提醒幸福》一课时,是这样通过“问题”启发导入的:同学们,在你十几年的生活历程中,给你印象最深、觉得最幸福的一件事是什么?你们不仅生活在和平年代,而且还处在和谐社会环境中,有父母的呵护,有老师的教育,有社会的关注,有朋友的关心……你们像茁壮的幼苗一样成长,你们难道不幸福吗?今天让我们从毕淑敏的《提醒幸福》中寻求答案。这样提问,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诗意化,从而有效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前后联系,轻松导入。前后联系即前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结合所上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来导入新课。因为自己学过的知识及曾经体验过的生活,在进入新课时学生会感到很亲切,并自然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在上《雷雨》时,这样的方法导入也许会更好:二十年代在中国的周公馆发生了一场雷电交加的暴风雨,它毁灭了周鲁两家。这场暴风雨预示着什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曹禺的作品《雷雨》,一起来读读原作的节选,看看作家为我们勾勒的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革的“雷雨”画卷,看看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之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便会激起高昂的学习情趣,进入课文的情境中来。
第四,注意语言,启发导入。富有启发性的导语,可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我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我们都是农民子弟,我们的父母年复一年辛勤劳作,养育着我们。面对尊敬的父母,怎样为他们唱一首爱的赞歌,画一幅爱的画卷,雕一座爱的塑像?《背影》会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散文。这则导语有强烈的感染力量,可激起学生极大的探究欲望。
总之,妙用导语是一门学问,在导入新课中妙用导语能使我们超越课堂樊篱,拓展自身的创造力,活跃课堂气氛,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