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钱学森的教育“天问”有解吗?

--------------------------------------------------------------------------------
点击次数:2306  发布时间:2009-11-28 11:57:40

 

钱学森的教育“天问”,说出了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困惑。解答“钱学森之问”,也许首先还是“救救孩子”,从解放小学生开始。

人的最后遗言,大多是无所顾忌的。因而,赵丹讲真话,说管得太多了,文艺没希望。巴金讲真话,希望反思文革,建立文革博物馆。钱学森的教育“天问”,则说出了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困惑。

老一辈大师的相继离去,我们真的进入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尽管我们对大师、对杰出人才的渴求从没有如此强烈,建设了诸多“工程”,采取各种刺激政策;然而,我们离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究竟是日益接近,还是渐行渐远,一直是个难以回答的疑问。“钱学森之问”的价值,就在于他以一个大科学家的科学理性,直面现实,直面问题。他毫不客气用了一个全称判断:不是个别院校、部分高校,而是“没有一所大学”按照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去办学!补充一个发人深省的事实: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进入大学的一代学人,至今也还未能产生世界级的优秀人才,他们已陆续进入退休之龄。这是近30年来的教育表现,不能再推诿于“四人帮”之类的外因。

比较困难的也许是另一个问题:“钱学森之问”有解吗?许多教育弊端不但打而不倒,甚至愈演愈烈的现实,往往使人心灰意冷,认为没治,换谁都不行。这种无所作为和不作为,则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教育病态。事实上,所有这些教育乱象都有确定的解,没有什么不可战胜的神话。对“钱学森之问”的理论性回答,也是相当确定的。

回顾历史和环顾世界,我们非常清楚地知道,人才辈出、大师云集,主要是一种制度文明的产物,并不是急功近利的政策能够速成地催化出来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当年群星璀灿、风云际会的气象,无非说明了学术自由,兼容并蓄,教授治校这样的大学精神和大学制度,才是大师生长最为重要的环境。因而,如果我们真的渴望大师和杰出人才,那就应当不失时机地推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实质性的教育改革,落实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恢复高校的自主性和创造活力,弘扬大学精神,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然而,“知易行难”。这个问题再转化一下,就是高等教育行政化的弊端究竟能否治理?大学自治、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体制能否真正实现?一场理性、建设性和实质性的教育体制改革是可能的吗?我的回答同样是肯定的。当然,这有赖于对教育改革整体的谋划,确定清晰的目标模式,并将它建立在法制、民意、实践和实验的扎实基础之上,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分阶段实施。人们对正在制定中的《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的期望,就是要做好这件事。

作为钱老遗留给我们的一份重要的教育遗产,“钱学森之问”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解读。钱学森本身的教育经历已经显示优秀人才的成长是一个连续、复杂的过程,所谓“百年树人”。今天,“起跑线”上的恶性竞争,被形象地比喻为“赢在起点,输在终点”。如果我们的小学生就被考试和分数所压倒,好奇心和想象力被磨灭殆尽,又怎么能指望他们在大学教育阶段会有所作为?因而,解答“钱学森之问”,也许首先还是“救救孩子”,从解放小学生开始。

 


—— 信息源自:新京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