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关注特殊教育:给他们社会入场券

--------------------------------------------------------------------------------
点击次数:4202  发布时间:2009-11-23 15:00:08

  记者在对特殊学校采访中了解到,这些学校不仅仅在教授学生们知识,更主要的是教授残疾孩子掌握一技之长,为谋生作打算,学校还积极创造各种就业机会,让社会接纳这些学生。

  谋生存因材施教传授技能

  佳木斯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校长伦涛说,让特殊学校的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以后自己能养活自己,是教育所要面对的最现实的问题。

  佳木斯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构建起“生存加升学”的办学模式,即在开齐开足国家、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地区和学校的资源,开发出兴趣特长类、技能服务类、提高拓展类16门校本课和职业教育课课程。前两类课程是全体学生广泛参与和参加的课程,拓展类的课程主要针对有升学愿望的学生开设。如今,该校的职业教育已形成了学、产、销链条式的培训就业模式,学生能够学习到鱼皮深加工、礼品盒包装、工艺刺绣、车体鞋体美容、盲人按摩等技能。

  哈尔滨燎原学校把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市场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定期对市场进行调查,发现市场需求什么,教师们就马上开始学,然后设计教案再教学生。学校开设了扎染、木烫画、十字绣、立体串珠、毛线编织、纸雕等技能课程,60%掌握了一技之长的毕业生走上了的工作岗位。

  去年刚成立的大庆市特殊教育学校技能教育基地,开设了中国结、丝网花、刺绣制作,鞋体美容,美发美甲等课程,既避开了残障学生的生理缺陷,又发挥了残障学生耐劳、执著的优势。

  求发展企业搭建就业平台

  为了让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能够独立在社会中生存,或者继续深造,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我省的一些特殊教育学校近几年陆续开办高中班、职业班等满足学生们的不同需求。

  哈尔滨市燎原学校2004年成立了哈尔滨市第一所智障学生的职业高中班。截至今年6月底,该校已有61名学生拿到了职业高中毕业证书,有39名职业高中的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在保洁公司、家政公司、物业公司、快运公司等单位就业,他们的勤奋工作得到了用工单位的认可。2007年,佳木斯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首届高考班的5名学生全部考入长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继续深造,这也开创了佳木斯市残疾人升大学的先河。

  从2005年至今,呼兰聋哑校共有36名听力障碍毕业生先后被黑龙江正大实业有限公司、黑龙江生物制药二厂、凯程药业等企业安置就业。佳木斯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部分学生因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生活能力,先后去大连、深圳等地开办纸雕、鱼皮深加工特色服务店。

  记者从肇东市就业局、牡丹江就业局等了解到,他们积极为从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的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发挥他们的职业技能。肇东市就业局还准备在资金上给残障人士以帮助,扶持他们更好地自谋职业,能够较好地生存下去。

  争权利盼社会有公平待遇

  从特殊学校毕业的学生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对于家长和学校来说,都是好事,但是这些学生真正被社会接纳,享有公平的权利,还需要社会各方的努力。

  从哈尔滨燎原学校毕业的耿超,在哈尔滨市一家工厂找到了工作。可是一个多月之后,工厂只提供免费伙食,不发薪水,耿超觉得“给好吃的,就不该要钱了”。然而,教师们的心被刺痛了:“我们要为学生争尊严争权利,不仅仅为耿超一人,而是为了更多的残疾学生的将来。”教师们多次找到那家工厂的厂长据理力争,后来工厂终于与耿超签订了用工合同,补发了工资。通过这件事,燎原学校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教育学生辨别社会不公正的待遇,教学生们努力去争取自己的利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特殊教育学校为了让学生们顺利就业,指派专人负责与用人单位联系,学生到岗后,教师就深入到岗位中,因人而异提供岗位辅导,并做好周围人群的接纳工作。确保学生拿到社会的“入场券”。

  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也迫切希望,社会能够接纳这些残疾学生,理解、包容他们,给他们应有的权利。呼兰聋哑学校的一位从事多年特殊教育的教师说,虽然这些学生在身体上有各种缺陷,但是他们大多数都是有潜能的,而且很执着,只要社会能宽容接纳他们,他们同样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哈尔滨香坊区残疾人托养培训指导中心为智残儿培训生活和劳动技能。图为老师教智残儿手工编织。

 


—— 信息源自:黑龙江新闻网-黑龙江日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