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实施“科教兴省”战略,深化改革,加大投入,2004年实现了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基本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的跨越。
由于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分布差异较大,教育质量提高不快,重数量轻质量、重外延轻内涵的冲动仍然很大。为解决这些问题,使孩子“读好书”,全省重点做好了“公平、素质、均衡、质量、协调”的文章,实现了三个“加快”。一是加快转变理念,把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内涵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二是加快转移工作重心,把解决“读书难”转变为“读好书”。三是加快转换育人模式,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以提高素质为重点,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骨干、倾斜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原则,分层次、分类型推进教师培训工作。我省从2008年开始启动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计划到2010年,使每一所农村中小学校至少有一名教师或校长参加省级骨干培训,每一所农村乡镇初中和中心小学的每一个学科至少有一位教师参加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培训,形成结构合理的省、市、县三级农村骨干教师梯队。同时,大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2008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农村教师任教津贴制度。2009年,经省政府批准,我省设立了“浙江省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100人左右。
以立德树人为重点,下大力气推进素质教育
全省积极鼓励和帮助学校和教师潜下心来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研究教育教学问题,特别是转换育人模式问题,集中精力抓好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推广“轻负担高质量”教学模式,探索建立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和兴趣的课堂评价体系,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和促进素质教育。省教育厅还建立了区域推进“轻负担高质量”联系县制度,每年两次专题研究相关工作。
建立城乡一体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区域之间均衡发展
全省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各级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通过改革,全省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最低限额分别提高到每年350元、550元。2006年秋季开始,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交学杂费;2008年春季开始,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课本费、作业本费。
努力改善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条件
近年来,全省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实施了五项工程,包括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小规模学校调整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校舍(教师危旧集体宿舍)改造工程、书香校园工程,大大改善了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
加强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全省建成了并开通浙江教育资源网,为全省中小学师生,尤其是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师生免费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公共服务平台。同时,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成省级中心、市、县(市、区)分中心和学校四位一体的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统筹教育资源,开展教育结对帮扶
全省广泛开展了跨地区、跨城乡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一是实施教育对口支援工程,开展跨地区的对口帮扶,由42个经济强县对口支援26个欠发达县。二是实施教育资源整合,开展跨城乡的对口帮扶,积极推广“名校集团化”、“城乡学校共同体”、“乡村中心校”模式,带动薄弱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实现区域内学校间的均衡发展。
关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加大救助力度
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克服困难,顺利完成学业,我省启动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救助工作。如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爱心营养餐工程”,2008年全省有37.45万名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享受爱心营养餐。从2009年秋季开始,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爱心营养餐标准,爱心营养餐标准从每生每年200元提高到350元。
近年来,全省积极践行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理念,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新成效,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别不断缩小。全省“三残儿童”(视障、听障、智障)入学率达到98.5%。在读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人数从2005年的58万,增加到2008年的105万,已占我省义务教育段在校学生总数五分之一强,这些学生有70%在公办学校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