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水火不相容?

--------------------------------------------------------------------------------
点击次数:3769  发布时间:2009-11-10 13:44:29

     北京大学8日晚正式对外公布了此前流传甚久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施方案,意在让那些平时学习成绩不错但在高考中偶然失误的学子获得上北大的宝贵机会,不至于埋没了出色人才。值得注意的是,北大的这项改革在强调录取新生“综合素质优秀”的同时,强化了审核与面试,这说明并没有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起来,必要的应试成绩也是北大所重视的。

    由此我联想到前些日子山东沂水县以政府“红头文件”狠抓应试教育的做法,不少人觉得很荒唐,认为是公然与素质教育对着干。其实对照北大这次自主招生改革,可以发现山东沂水的做法也属正常。比如被圈定的有资格参加北大11自主招生的学子,倘若高考成绩降30分仍不合格,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不抓应试教育而妄想为北大这样的名牌大学多多输送新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说,山东沂水发红头文件狠抓应该教育,其实是对家长、对地方教育负责任的一种表现,因为让本县多出一些大学生,总比高考升学率低下而空谈素质教育来得实在。

    近年来社会舆论在发泄对教育领域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不满的同时,在过分鼓吹“素质教育”的同时,对“应试教育”也批了个体无完肤,以至于在很多人心目中,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形同水火,不能同日而语,如若相提并论,也只可作为反面例证。这实在是冤枉得可以,也是一些人不假思索胡乱上纲上线的表现。

    我倒要问问,对“素质教育”这个流行词,一些人口若悬河、唾沫四溅、侃侃而谈,可究竟有几人能说得清楚,能够把必要指标子丑寅卯一一道来。总不能光拿它解说既成事实,乱贴标签,把每一个政坛、商场、科研等领域的成功者都诠释成“素质教育”的典型吧?总不能看哪个学生在某方面出众了,就说他是素质教育的成果吧?其实也许人家本来就是应试教育培育出来的。总不能望文生义、简单化地把会唱歌跳舞之类当成“素质教育”的结果吧?难道说吹拉弹唱不得经过应试教育比赛选拔,难道说文娱明星不算是大千世界360行里的一种,难道说所有人谋生活干事业没有文艺元素都会一事无成?

    所以说,像“素质教育”这种大家都爱唠叨个没完好像特别有发言权的话题,一旦认真考究起来,可以发现诸多熟视无睹、似是而非的观念错误。按道理讲,大城市里的孩子从小所受到的教育,所得到的物质和其他优越条件,所接触到的人或事物,都是偏远农村甚至老少边穷地区的孩子连想都想不到的,可放眼首都北京,真正出类拔萃的人当中,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与新的外来“移民”,到底哪个更占优势(凭特权上位的高干子弟另当别论)?再拿北大、清华录取的各地学生比较,若做一样的试卷,高考成绩相差几何?(早先全国统一高考的时候,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学生特丢面子,因此我一直怀疑自行命题的做法本身就有缓解尴尬的用意在内。)

    我们看到更多的例子却是,不少出生于穷乡僻壤的孩子,早期并没有条件受到什么“素质教育”,可他们上了大学进了城,通过自身的努力,比那些从小生长在条件优越的大城市的孩子,都要出色得多,显示出更高的素质。这也意味着,所谓“素质教育”并非只是少小时候盲目地往四面八方放射光芒所能够奏效的,而是伴随终生的一个不断学习钻研和奋斗探索的过程,想一蹴而就、享受终生也不可能。

    现在不少人把“素质教育”误解为全面教育,这虽然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但实际上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真是难上加难,因为精力有限,与其东一榔头西一斧子,还不如集中精力发展一两个长项,那样更有利于日后工作自立于社会,否则岂不成了“万金油”,什么都知道一些,可啥也不精,没人愿意要。当然,也有一些人在一生当中会多次跳槽从事数种不同的行当,并且还游刃有余、样样出类拔萃,这样的杰出人才,有自身天份方面的因素,也有早期教育当中锤炼而成的出众的自学能力与钻研精神(但遗传、家庭与社会关系因素不可小视,同一班级与学校环境中的众多同学,日后同样出息的概率并不大),也许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真谛之一,可很多人并未重视这一点,只是热衷于什么“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之类的空谈。

    有的人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根本对立起来,“自设靶子自射箭”一样把“应试教育”定义为“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影响甚为广泛,流毒匪浅,理应正本清源。按照他们的说法,就不需要衡量标准了,就不需要考试了,那么到底是不是素质教育,又由谁说了算呢?这么一个虚幻的抽象概念面前,该有多少人束手无策、不知所措呀!其实,素质教育效果如何,是否成功,也得辅之以各种必要的考试,否则难道要退回到文革时代取消考试、推荐上大学的老路上去,那么“白卷先生”张铁生岂不成了“素质教育”的样板?所以说,“应试教育”不但不是“素质教育”的反义词,相反却可能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并行不悖、互不排斥的概念。

    因此,对应试教育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全盘否定。考试作为一种选拔和衡量标准,什么时候也不应该取消。中国自古就有科举制度,就连西方国家也相当推崇,而我们却妄自菲薄,全盘否定,这就有点过分了。应该承认,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相应需要,科举制度在延续过程中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从本质上讲如今的高考制度就是当今时代的科举制度,只不过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再是全往官道上挤,而是满足于今天社会多种多样的需要。回想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之举,本来是一个历史性的大事件,有多少人为之鼓舞,这么多年来又为中国发展培养了多少有用之材!因此,怎么能够以“素质教育”之名,行否定“应试教育” 之实呢?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必须废掉所有的考试;考试及其围绕考试进行的应试教育,具有天然合理因素,对此不能数典忘祖,不能一概抹杀。

    因此,读了不少人攻击山东沂水红头文件抓应试教育的宏文高论,我就很担心这些人说得激动得意忘形,把“应试教育”统统骂倒,把至今谁也说不清楚的“素质教育”给吹得神乎其神,反而搞乱了人们的思想,贻误教育大业。“素质教育”不应该成为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边装。“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也并非水火不相容,两者有时候不是泾渭分明,倒常常结合一体或者相辅相成。我想不明白,沂水重视高考升学率有什么不好,当地走出去接受高等教育的孩子多了,难道不算是光彩万分的政绩吗?难道不算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重要方面吗?

    有人把韩寒视为反叛“应试教育”的典型,可这些人别忘了,在偏远乡村,不一门心思读书应试,日后除了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哪里有开阔眼界甚至成才成名成家的可能,还不得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修理地球?虽然也得承认韩寒有写作方面的一技之长,并且以此出名之后还有机会玩赛车,有条件从事更多的营生得以谋生,可若将他当作素质教育结出的丰硕成果,我觉得太过于牵强,也不具有普遍推广价值。

 


—— 信息源自:央视网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