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新部长如何应对“教育潜规则”?

--------------------------------------------------------------------------------
点击次数:3256  发布时间:2009-11-10 13:43:45

 

  不晓得是否“纯属巧合”,就在教育部长易人引发热议之时,央视曝光了八大“教育潜规则”,称“其积弊之深令人震惊”。这些潜规则包括“免试就近入学”异化为“争相择校”、择校费“被自愿”、奥数改头换面、升学率还在争第一、全日制培训班集体易地补课等。“积弊”的确很深,但要说“令人震惊”恐怕未免失实———这些本就是大家长期有感受、长期谴责却无改观的“老问题”了。

  “新部长”遇到“老问题”,会带来大家期待的变化吗?自然需要拭目以待。但我身边颇有一些人对此不甚乐观,认为中国教育目前的很多问题,已经形成了既得利益群体,矛盾也盘根错节,恐怕很难寄希望于一个部长的位置更迭,迅速便有太大改观。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在中国这样的体制中,一个部门行政首长的换位,也是很有可能带来全新变化的。但有一点毫无疑问:能否清除“令人震惊”的积弊,矫正公众非常不满的“潜规则”,只能靠一条路———深化教育改革!

  何以解忧,唯有改革!这是二十多年前的口号,今天用在教育问题上,似乎正当其时。正如温家宝总理日前在北京三十五中学考察时所言称的:为什么社会上有那么多人对教育有许多担心和意见?正因为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要改变现状,就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

  综观各种声音,我们似乎也面对这样一个命题:该怎样正确评价中国的教育改革?该用怎样的决心来面对教育改革?

  成绩当然是显而易见的,但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有一点需要认清:这些年我们搞了很多教育改革:全国减负、素质教育、高校评估,中高考改革、新课程改革,光高考改革有的省份到底是三加几,这些年翻来倒去就变了四五回……中国教育界的“变化”时时都在发生,至于有多少能算上改革,多少充其量算是“折腾”,倒很少有人检讨。而社会对于教育的不满与批判,一直没有减弱过。根源在哪里?根子就是我们在很多问题上,总是局限于皮毛之处的修修补补,却迟迟不肯做“伤筋动骨”的改革。有教育部官员曾引以为豪地评价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小步走不停步”,但这只是一厢情愿的自满,不停步的小步走很可能成为事实上的踏步走,走来走去,还在老圈圈里。

  谈到教改,很多人马上会想到医改。但有一个最大的不同是:医疗改革被认为很失败,不管怎么说,还被管理者认同,并积极部署从根本上搞新的改革。教育问题管理者却几乎从来没有承认过失败,甚至连必要的检讨都没有,更不用说从“根本上部署改革”了,这是最让人忧虑的地方。

  实际上,被央视列举出来的“八大教育潜规则”,几乎每年都会被提及,教育部官员有时也出面进行口头式的谴责,但由于既得利益格局已经形成,不下大决心、不用大力气、不想触及既得利益,教育部只能是说说而已,对于顽固矛盾的顽固转化,很难有行之有效的约束手段。结果是什么?很多教育改革的问题说起来非常紧迫,但绕来绕去总是搞些皮毛,缺少实质性的进展。这种缺乏改革动力、改革魄力、改革发动力的现状有很多根源,包含了教育部指挥权力的过度利用、教育领域行政化的过度发挥、对教育规律缺少基本的警卫等等,而在现实中斩断这些利益链条,正本清源,不拿出朱基总理当年“不管前方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都要勇往直前”的改革决心与勇气,是很难做到的。

  教育部长易人、央视曝光八大潜规则、国家正在着手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说它是巧合也好,不是巧合也好,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多年“抱怨无果”之时,我们看到了一次全面、深入、深刻改革的契机。这样的契机并不多见,并且稍纵即逝。积弊已多年,不容再向前。我们知道教育改革触及既得利益者、清除积弊会有很大的阻力,而能够坐到泱泱十三亿人大国教育部长的位子上,不正需要一种舍我其谁、敢于争锋、敢于触雷的精神吗?与其说这是群众的殷殷期待,莫若说这是新部长赢得人心、进入角色的关键所在。

 


—— 信息源自:检察日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