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 防控禽流感:华农教授立奇功
2004年2月7日,60岁的华南农业大学教授辛朝安冒雨参加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举办的咨询活动。这正是人们谈禽流感色变的时候,“我家里满冰箱都是鸡!”辛朝安告诉市民,自己不仅常吃鸡,而且还邀请市民到家里吃鸡。
这位广东抗击禽流感的科技英雄,成为人心惶惶时刻的“定神针”。
辛朝安的话是有底气的——他所主持研制的“禽流感灭活疫苗”是广东乃至全国防控禽流感的“法宝”,凡接种该疫苗的家禽都没有发生疫情,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达几十亿元,其研究成果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荣耀的背后,我们或许更应该看到一个普通广东科学家的追求和坚守。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从美国访学归来的辛朝安就受到国外经验的启发,着手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禽病防治策略。当时中国的禽流感防治主要还是采取扑杀方法,代价高昂。农家出身的辛朝安深知这一点,他矢志研究出有效的禽流感疫苗。
1983年,鸡慢性呼吸疾病在中国农村流行,造成巨大损失,辛朝安团队夜以继日,加紧研制出疗效好、毒性低、成本低、使用方便的“禽喘灵”,大大减少了养禽业的损失。
1996年,辛朝安领衔组建华农大“养禽与禽病防治”重点开放实验室,他四处筹集资金进行科研,甚至把自己100多万元的技术提成也全部投了进去。
2006年1月9日,华南农业大学辛朝安等人参加完成的项目“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的研制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已经成为中国禽病学权威的辛朝安又开始思考更宏大的课题,“怎样防治人兽共患疫病?”
职业教育规模领先全国
为“世界工厂”输送一流产业工人
曾宪波生于梅州五华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4年前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曾宪波来到鼎湖山泉有限公司,成为创新采用全亚洲最快桶装水生产线的领头人。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优秀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务实的作风,年仅26岁的他已经是明星工人,先后获得了“广东省优秀农民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从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到一线工厂的优秀产业工人,每年有数十万人上演着类似的故事。
改革开放30年,广东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为“世界工厂”,其中职业教育功莫大焉。从1982年到2008年,短短27年间,广东全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增加了25.5倍;截至2008年,广东全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已经达到153.6万人。招生规模今年位居全国第二位,在校生规模已经跃居全国第三位。
辉煌背后,人们不应该忘记种种努力。
——调整专业结构,兴办新专业。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珠宝加工、电梯维修、印刷包装、食品工程等一大批专业应运而生。例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全国首个珠宝学院,成为该校响当当的就业王牌。
——加强技能教学,重视实践。为了满足企业一线的用人需求,大量的实用技术被引入教材,一线工人被请进课堂。每年一度的全省职业院校师生技能竞赛是一次盛大“阅兵”。全国赛场上,广东学子捷报频传,2007年—2009年举行的全国职业教育院校大赛中,广东选手连续取得了获奖人数、一等奖获奖人数全国前三名的优异成绩。
——推行“双证”模式,有力地提升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数据显示,2008年全省中职毕业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率达到98.5%以上,其中获得中级技能证书的达84%、高级技能证书的有6%。同年,高职院校毕业生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的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76%,其中获得高级证书的占21%。
为了向珠三角输送更多优秀的产业工人,积极助推“双转移”战略,广东职业教育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3年来,珠三角中职学校招收欠发达地区学生超过40万人,80%以上在珠三角就业。
2008年底又传来好消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旨在培养优秀产业工人的广东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从职教大省迈向职教强省,指日可待!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预计达28%
为广东提供高素质人才,打造华南人才制高点
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强劲助推器。改革开放后,广东高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数量不断增长,尤其是1999年高校扩招后,广东高等教育驶入跨越发展的快车道——以1998年为基数,广东高校每年招生数量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2002年,全省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规模达79.16万人,从规模上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到2008年,广东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增加到121.64万人,2009年预计达到132万人。2009年,全省共有超过33万广东大学生走向社会!
在数量增长的同时,广东高校还进一步调整专业布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2001年后,广东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评估方案》,重点引导和扶持信息产业、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专业的“名牌专业”,157个专业先后入选。同时,有5个一级学科和43个二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近期,广东省教育厅还专门组织了调整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方案工作,通过调查摸底,华南理工大学对现有学科分门别类,新建一批急需专业,改造一批传统专业,限制一批低水平低效益的专业,保护一批有实力的基础学科专业。华南农业大学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构建“丁颖实验班”、双学位、“红满堂计划”等人才培养模式。
就业是大学的最终出口,它既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导向,也是高校育才成果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广东高校打破了“统包统分”的指令性分配模式,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双向选择”模式。
广东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于1996年成立,该中心每年举办的大型供需见面活动为广大毕业生顺利走向社会搭建了坚实的平台。从2005年开始,广东全省高校的本专科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一直维持在96%以上。
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为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这些人才已经成为广东社会经济各条战线上的主力军,珠三角和广东正在成为华南人才聚集的高地。
专利申请量居全国高校前列
在粤高校护航珠三角纲要,按企业实际需求搞科研
高精尖的研究成果纷纷走出“象牙塔”。从2004年开始,省教育厅组织实施了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建设计划,用5000多万元的财政投入,带动配套资金超亿元,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多达30个亿!2008年,省教育厅又将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与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结合起来,在产学研的实践平台中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高校专利申请量一直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专利申请和授权量长期位居全国高校前十名行列。
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广东高校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目前,广东高校有2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5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广东高校第一家上市校办企业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就诞生于中山大学科技园。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广东各高校纷纷出招,积极对接,融入广东社会经济发展主流。中山大学将着力建设“科研特区”,重点面向珠三角产业和重点领域,开展核心技术的科技攻关。华南理工大学一口气推出6个新的研究院,为珠三角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学校还计划新增500个专职科研编制,专门服务地方经济。暨南大学则整合自身学科,推出了生物产业技术等6大科研组团,“按照珠三角实际需求搞科研”。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抓住契机,实施“两院两基地”战略,即全力打造国际化战略研究院,成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全力打造国际服务外包研究院,成为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基地。
访谈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李元元——大学发展紧扣广东节奏
记者:从60年的历史来看,如何评价广东高校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李元元:评价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始终要把握三个视角,一是经济发展,看高校的科技创新对产业进步的贡献;二是社会发展,看高校的人才培养对社会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的贡献;三是学术和文化发展,看高校的学术和文化建设对提升区域软实力的贡献。
我认为,在广东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粤高校的贡献非常突出、有特色———毕业生服务广东比例大。近年来华工95%以上的本科生和86%以上的研究生选择在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就业,珠三角企业中60%以上的厂长、经理和技术骨干是我校毕业生,其中包括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格力集团总裁朱江洪等近20家上市企业的主要管理者。
其次是科技与产业结合紧密,在粤高校始终以广东产业发展为导向,在产学研合作、省部联合办学等方面,走在了全国高校前列。
记者:作为广东理工高校的龙头,华工这两年采取了哪些措施推动与社会的贴近?
李元元:华工的理念是“融入发展促发展”。加强与政府、企业等各个创新主体的合作,1993年在全国率先开展部省共建与联合办学,已经成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发展战略上始终紧扣广东发展节奏,近三年来华工参与了16个产学研结合示范市(区、镇)、9个产学研结合研发基地和14个产学研结合产业化基地的建设;主动进行学科专业的调整,在全国率先开办了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核工程与核技术、会展经济与管理等十几个新专业。
记者:高校既是象牙塔,也是社会推动力。高校应当如何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
李元元:我们办学要“跳出教育看教育,适应变化谋变化,融入发展促发展”。去年华工召开了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学术立校,以学术发展为主线,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大学的本质属性,归根到底是在于它的学术性,学术发展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基础。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高校既不能无动于衷,也不能随波逐流,要在坚持高校办学本质的同时,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办学水平。
点睛
●1996年,广东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成立,开始举办高校毕业生大型供需见面会。
●2000年,华南理工大学科技园成立并运作,这是广东省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教育厅启动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
●2001年后,广东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评估方案》,重点引导和扶持信息产业、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专业的“名牌专业”,157个专业先后入选。
●2004年开始,省教育厅开始实施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建设计划,以有实力的企业或县(区)为依托,以正在转化的高校科技成果为支撑对象,促进该成果在企业或某个区域产业化;2008年起,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又融入新的内涵,成为高校研究创新培养基地。广东在全国率先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
●2006年,省委、省政府在《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实施职业教育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大决策,做大做强珠江三角洲(含惠州市、肇庆市)的职业教育,重组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资源,推进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联合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