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武汉大学东湖分校、弘博软件教育等多个教育机构投资方的弘博集团董事长,巴能军因其实力雄厚在教育领域举足轻重,最近他提出"要做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教育家"观念后,立即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在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时,他结合自己创办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弘博软件教育的具体实践,详细解释了这一新观念的丰富内涵,也让人们走进弘博集团,感受到这个庞大教育王国的魅力,更深地触摸到一个企业家的教育情怀和博大胸襟。
新华网:大学生就业形势极其严峻,成为一大社会热点问题,也引起我们对民办大学的关注和思考。民办大学与公办大学相比,在设置专业和教学方式上应该更具有市场眼光,更强调与社会需求对接,因而大学毕业生就业会更顺利些。因此,今年2月你在张培刚中国经济论坛上提出的"用企业家精神办教育"观点让我们眼睛一亮,引起我们的兴趣。
巴能军:其实我内心早就有这样一种想法,就是"要做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教育家",只是一直没有向媒体公开表达出来。在张培刚中国经济发展论坛颁奖大会上,有很多媒体记者在场,还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以及学术界和经济界很多著名人士都在场,当时我正式提出了这个观点,希望我们弘博集团成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教育家",希望我们整个团队共勉,一起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新华网:我们完全认同你提出的以企业家精神开创高等教育新模式的理念。你的观念出现后,网民也十分关注,也有一些反驳的声音。有的网民觉得完全以企业家精神来办教育也不是很妥,他们强调教育有自己的特殊性,如果完全以企业的功利性来办教育不会达到很好的效果。有的网民认为,完全以企业家精神办教育,可能导致有的教育机构为了控制教育成本,不肯在办学条件和教育设施上大投入,不肯在教师队伍培养和建设上下功夫,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巴能军:我只是提出了一个概念性的东西。网友们质疑我的观点,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我提出的"做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教育家"这个观点还没有全面的了解,而我以前也没有进行比较详细的阐述。今天,我借此机会向网友们详细地解释一下"做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教育家"这个观点的具体含义。
要成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教育家,我着重考虑的是企业家的效率性,这个效率性主要体现在投入产出方面。大家知道,国家办教育,国家财力的投入毕竟有限,因为国家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我觉得国家现在最急需解决的就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两大块。不管是国家出钱,企业出钱还是其他方面出钱,总的来讲,教育投入非常有限。投入非常有限,但又要把教育办好,就必须讲效率。
新华网:正如你提到过的"穷国办大教育",我们国家现在还不是很富裕,财力有限,对教育不可能大规模投入。但在教育投入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同时却存在严重浪费现象。一些公办大学跟一些国有企业一样,由于存在体制性弊端,管理水平低下,效率观念淡薄,投资失控,债台高筑,负债几十个亿。有的大学校长玩不转了,最后还毫不负责地提出要全社会为大学债务"埋单"。
巴能军:因此,在办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时刻牢记"投入产出比"。对我的观念提出反驳意见的网友可能对传统的"企业家精神"在理解上有失偏颇。真正的企业家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无奸不商"之类的反面角色,而是在工作过程中严格坚持效率性原则的人,他们希望并要求每一分投入都能够得到非常好的产出。拿办教育来讲,我们的投入就是现金和资源,比如人力资源(教师、员工)、设施硬件等等很多方面,产出就是我们的学生经过学习使自身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的幅度。比如弘博软件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或者从投入产出比来讲)并不比那些一本名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差。为什么呢?因为到弘博软件教育来求学的学生在起点上(高中毕业时)相对于那些一本名校的学生要低很多,但经过弘博软件教育培养以后,他们走上社会就能很快就业,能适应社会需求,而不成为社会包袱。也许比起一本院校的学生,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不是很突出,但是相对个人而言,他们提高的程度却是相当大的。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资金少,而对学生个人而言,他们只需读两年,家庭对孩子教育这一块的投入相对也较低,最后却收到相当高的产出。学生们对社会的贡献与进校之前的基础相比提高的幅度很大,这应该就是我们办教育者所应该追求的效率。
新华网:企业家办教育办得好不好,主要看你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也就是说学生毕业后有没有比较强的社会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从家长来讲,他们把孩子送到大学去,几年下来花费好几万,最后孩子毕业就失业,有的甚至在家"啃老"。在农村我听到过这样的民谣:小学毕业一头牛,中学毕业一把锄,高中毕业到处游……我看现在有的大学生毕业后也一样是"到处游",找不到工作,也就是说家里投入了几万最后没有产出。从家庭角度来讲也是要讲效率和投入产出。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现在越来越受到家长的垂青,应该就是家长在考虑投入产出比的表现。
巴能军:我们决心"要做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教育家"的另一个体现,就是非常密切地关注市场的变动。比如说职业教育就是要给学生提供生存的技能。职业教育跟高等教育的不同就在于它首先要让受教育的学生能够在社会上站稳脚,也就是能够谋生,能够在社会上得到比较好的发展。
新华网:是的。学生能够谋生,才可能有产出,通过工作获得工资收入,把读书期间的投入收回来,甚至可以回报父母。连就业的地方都找不到,还怎么去谈产出,谈发展。
巴能军:也有一些教育机构可能不那么关注就业市场,学校十几年专业设置期没有变动。而实际上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了学生所学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所学非所用,学生就业肯定会出现大问题。如果教育家采取企业家精神来办教育,就会避免这个问题,他在办校时就一定会考虑到社会需要一些什么样的专业,需要一些什么样的技能,需要一些什么样的知识,才会把资源和资金投入到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些方面去,这也是企业家精神的表现。我想,一些反对我观念的网友们可能对企业家精神的了解比较少。今天非常谢谢你给我一个机会,让我把这个观点详细地解答一下。
新华网:一些大学对市场反映迟钝,不仅专业设置几十年不变,教材也不变,现在的孩子跟他们的父亲甚至爷爷上学时用的教材是一样的,有人戏称为"爷爷教材"。那么,你办教育在专业设置、教材使用、教师聘用等方面参照什么标准来进行,有没有一定的讲究?
巴能军:就弘博软件教育来讲,专业设置是依据对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定的,我们经过多方考察,才最后选定开设目前市场上就业前景最好的IT行业相关专业。教师都是直接从软件企业聘请的,他们在软件企业工作过,都有相当长的实战工作经验,具备了深厚的软件开发能力,这样才能用自己的经验去教导好学生。教材也是一样,我们设有专门的专家团队来研发教材,他们是根据软件企业的实际工作,针对企业的项目需求来编辑教材,而不是简单的照搬。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真正掌握企业工作流程。在教学过程中设有专门的多媒体、机房等,让学生通过实际的上机操作掌握软件开发技能,不断地参加实战演练。
新华网:就是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实战演练,毕业后就直接可以到企业上班。
巴能军:我们的考试方法也与传统教育的笔试考试不一样,它不是简单地通过笔试回答问题,我们的阶段考核很多,差不多每个星期都有一次考试,我们的考试是对学生在学习软件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我们追究的是为什么?而不是过去简简单单的怎么样?我们针对学生的每一阶段的学习,都有上机测评,学生必须在电脑上实际操作学习中的开发项目,这样就能锻炼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新华网:这完全是一种技能考核,不是过去简简单单地告诉学生某个名词述语如何解释。
巴能军:是的。我们这种教学方式已得到国家有关部门认可。
新华网:这就是所谓的"弘博模式"吧。请你介绍一下"弘博模式"的具体内容。
巴能军:谈到这一点,我想说说我们的学历教育。我们的学历教育也是在不停改进的,学历教育本身有它的一些优点。我提倡的"企业家精神的教育家",那个落脚点还是要做教育家。一些网友可能就把企业家误解为"唯利是图"。
新华网:有的网友对你提出的"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教育家"觉得不妥,似乎要颠倒过来才正确,认为要先做教育家,再做企业家。那么,顺序颠倒的话是不是更准确一些呢?
巴能军:他们的观点肯定是对的,其实跟我提出的观点是一致的。弘博集团要做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教育家,落脚点是要做教育家。要做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教育家,这个"企业家精神"当然包括很多,像我刚才谈到的效率观点,还有市场观点都是很重要的。
谈到教育家,传统教育其实也是有很多优势的,比如它的体系比较全面,理论基础比较深厚,这些方面都在教育家里面体现出来了。我们也是要向这个方面发展的,因为最终我们也是要做教育家,只不过我们克服他们不足的地方。弘博软件教育现在的教学模式就得到了全国考办的认可。全国自学考试委员会经过长时间及多方面考察后,肯定了我们学校学生的实力,觉得我们计算机教学培训模式很好,不管是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管理模式还是考试方法都非常贴近现在市场对计算机软件人才的需求。因此他们对我们学校颁发的计算机中级软件师的证书非常看重,觉得这也可以作为以后社会上其他计算机相关人事考核的一个标准,这就是一个高度认可,也是对弘博软件教育在教学和管理中认真负责的一种肯定。因此,他们决定与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合作,建立一个计算机自学考试试点。也就是说弘博软件教育的学生在校期间可报考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的计算机自学考试,考试全部课程通过毕业后可颁发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计算机专业大专文凭。而我们弘博软件教育自身也有计算机软件开发工程师的资格证考试,学生在通过考试后亦可获得国家承认的软件开发工程师资格证,这种资格证书是国家相当重视和严格控制的,也是经过全国考试办对我们学校严格考察之后,看到我们学校学生的实力,毕业后能够迅速的适应企业的需要而认可颁发的。这样我们弘博软件教育的学生在毕业时就能获得学历加技能的双证保险,这就是"弘博模式"。
新华网:这对传统的应试教育也是一种颠覆。我们觉得现在的教育应该更强调生存能力的培养。我国的持续发展能力包括四个能力,一是竞争力,二是生存力,三是战斗力,四是财富力。不仅仅国家的持续发展需要这四种能力,个人发展也需要这四种能力,而竞争力或者战斗力说到底也是一种生存能力。所以说,学生上了你们办的大学后应该考虑的是怎样掌握技能,说到底也是追求一种生存能力。但是,很多大学现在还是跟高中对付高考一样教学,老师在上面讲,孩子在下面记,讲课过程中老师不提问,只是强调以后要考试的地方,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我们觉得很奇怪,这怎么能传授生存技能呢?
巴能军:从我个人受教育的经历来说,我国高等教育还是有很多优势的,虽然说它也有一些弱点。像我刚才所说的,它的弱点就是效率方面,就是办教育时不计成本的投入。当然不计成本的投入为我们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这种不计成本的投入如果有更好的产出当然也是无可厚非的。事实上,从总量上来讲,我国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并不多,但是跟民营教育机构来比,它的投入还是非常大的,但是它的产出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
中学后教育可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职业教育,它最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存能力,就是基本的个人发展,属于比较基本层次的教育形式;然后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相比,它对比较系统和综合的知识要求要高一些,它要为今后进一步更深厚的发展要奠定基础,同时也要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第三种教育的层次更高,它应该已经摆脱了前面两种教育形式对物质方面的追求,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实际上一个人活得快乐不快乐,对幸福的感觉是与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密切相关的,如果说我们能够接受这方面比较好的教育,那么他就能够对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而目前社会上对这种教育形式的追求的人越来越多,但弘博集团目前只提供前两种教育形式。
弘博软件教育就是职业教育,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就属于普通学历高等教育。"做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教育家"在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的教学管理中也是得到充分体现的。首先,招进的学生起点高一些,能够进入工商学院的学生高考时考了500分左右;第二,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比较长,四年时间,相应地学生家长的投入也多一些。学生培养目标就是:将来毕业了除了拥有生存的基本技能以外,还要长远考虑今后的发展。这就是高等教育跟职业教育的区别所在。当然,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也有许多后来发展非常不错的,因人而异。
为了把中南民大工商学院办好,我们就非常强调与市场需求结合。比如环境生物工程系为了让学生把专业学好,弘博集团直接投资建立了比较大的水处理公司,在全国有七个污水处理厂,而这些污水处理厂的工作人员是随时可以给学生授课、开展讲座的。这些污水处理厂也直接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学生所学的专业与实践紧密结合就可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新华网:自己建的公司直接成为实习基地或者就业基地,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肯定会受到社会欢迎。国外很多大学开办酒店管理专业,自己就开酒店,学生学习理论和去酒店打工直接对接,学生毕业以后出去了就非常好就业。
巴能军:我们对老师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视的。比如我们的污水处理公司叫科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这里的工作人员同时也是工商学院环境生物工程系的研究人员,公司和学院共同组建了一个关于环境、生物方面的研究院,并且充分利用了工商学院的实验条件,学院实验条件本身就很好,他们在合作过程中,科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又不断地购置新设备捐赠给学院,起到了互相促进的作用。
新华网:你们这种模式就像很多高校办医院,湖北医科大学办一个中南附属医院,教授教学了之后就到门诊去询诊,这样实践和教学就达到了相互促进。
巴能军:我们办的高等教育这一块按照我提出的成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教育家"要求不断在努力。我想,我在这里把这个观点说得比较详细一点,网友也会赞同的。培养人才不讲效率的话,效果肯定是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