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中国家庭教育中的某些误区:生存竞争观念待纠正

--------------------------------------------------------------------------------
点击次数:3625  发布时间:2009-10-12 14:10:08

     当高中生遇到“心事”时,他们更愿意向母亲而非父亲倾诉。在倾诉对象的选择上,父亲排名竟然是第六,比网友还靠后一位……在市社科院和市妇联联合召开的第七届上海“为了孩子”国际论坛上,多位长期从事家庭教育和儿童心理学的专家结合调研报告,指出当下家庭教育中的一些误区和盲点。

    高中生与父母聊天少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高中生已经成长于一个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下。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日本青少年研究所、韩国青少年开发院及美国Idea Resource Systems调查机构联合进行的一份针对四国高中生权益意识的调研报告显示,四国高中生在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方面均有一些差异。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教授介绍,学习太紧张是四国高中生共同面对的“最大烦恼”。其中,中国普通高中生每天学习时间最长,即使闲暇也多与学习有关;相比之下,日本高中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最多。就健康观念而言,中国高中生在调研中的得分要高于日、美、韩三国学生,但他们在健康行为方面却明显存在差距,例如吃早餐的习惯不及日本学生,起床时间普遍较早。在家庭沟通方面,中国父母最尊重孩子对日常生活事项的意见,但美国父母更尊重的是孩子在个人发展事项上的意见。中国高中生觉得父母关心自己最多,但他们与父母聊天最少。

  儿童营养不足又过剩

    让孩子健康成长,是为人父母的重要责任。不过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曾燕波指出,我国不少家长在对孩子实施的“食育”上还有认识偏差,导致我国儿童的营养状况面临“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两方面挑战。

    曾燕波说,一方面,我国儿童与其它发展中国家一样,普遍缺少维生素、钙和铁,部分孩子存在营养不良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又与发达国家一样,部分孩子面临营养过剩或营养失衡所导致的肥胖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大多数孩子作为家庭的轴心成员,都能享受到最好的营养。根据国家从1985至2005年每5年一次的中小学生体质调查发现,虽然他们的体重、身高增长了,但像肺活量、速跑、立定跳远、柔韧性、运动能力等体质体能指标却下降了。更为严重的是,儿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心理疾病日趋增高。

    曾燕波就此建议,必须加强对家长的儿童安全知识教育。尤其要对家长进行“食育”教育,到底给孩子吃什么,如何才算让孩子吃好。同时,相关部门和机构应建立儿童健康监测系统,为我国儿童健康成长创造一个更好的条件。

  生存竞争观念待纠正

    “中国的孩子活得太累了!”论坛上,不少专家呼吁为孩子“减压”,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成为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赵修义看来,成人世界信奉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成功观”,正在不断侵蚀青少年本该有的童趣和快乐,成为青少年群体的“压力源”。

    所谓社会达尔文主义,就是把整个社会生活看作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把人生就看作一场非输即赢的赌博。如今,这种观念不仅支配着许多成年人,而且正在强势地灌输给青少年。“只要看看那些早教机构的广告,‘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赢在起点’,就可以知道,社会达尔文主义在儿童教育中的泛滥绝不是危言耸听。”赵修义认为,当社会达尔文主义观念经由家长、教师以及传媒传递到青少年身上时,孩子们身上无拘无束的童趣、对大自然的好奇心、玩伴的友情、阅读的快乐、情操的陶冶等健康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都被“竞争”、“输赢”和“成败”挤掉了。

    “这种观念连经济学家凯恩斯都痛加斥责,我们更加不能熟视无睹。必须抵制社会达尔文主义在家庭教育中的蔓延之势,否则它必将影响我国青少年心智的健康成长。”赵修义说。

 


—— 信息源自:文汇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