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 点击次数:2239 发布时间:2009-10-9 13:55:03 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讲全面、求协调、重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各项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指导和审视我国高考、高考制度改革的先进理念。在招考制度改革中,坚持这一科学的指导思想,必然对改革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之沿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思想。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关键在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努力把握发展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即社会主义事业的一切都是围绕人的发展这个总目标。要求考虑发展问题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到第一位,把人的发展作为根本指导思想,要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现实需要和长远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科学发展观讲全面、求协调,即不仅要提高人的物质水平,更要提高人的精神水平,故而要促进经济、社会、政治等各领域的共同发展、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即发展要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做好生态保护,包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科学生育等,生态的可持续性是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科学发展观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1、“以人为本”思想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促进人的发展”这一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是指人们对教育与主体(人、群体)的价值关系的认识,并在认识的基础上,确定教育行为的价值取向。它所反映的,不是教育本身,而是教育与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必须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高等教育目标、方针、政策的制定,以及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都必须正确处理好高等教育本身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即尊重教育培养人的价值目标。高等教育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对于个体而言,不仅是知识、能力的获得,还包括其社会需求得到教育的关怀,包括社会交往、健康、心理等;促进人的发展,不仅是对个体的关注,还应该致力于解决人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正是通过功能发挥和价值实现,来达到人的共同发展和社会公平。因此,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是一致的。 2、“可持续发展”思想要求高等教育发展必须遵从教育规律,规模与质量共同提高。可持续发展观首先体现了生态学观点,强调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对于高等教育而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高等教育自身要素之间和高等教育与外部环境之间形成科学合理的结构和关系.从高等教育自身而言,就是要实现投入、师资、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管制度等各要素的合理高效及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协调共生,达到人才培养效率的最大化;从高等教育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来说,就是要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建立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国情基础上,例如基于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条件,如何兼顾欠发达地区人口的受教育权;基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和高等教育需求高涨的现实,如何处理高等教育规模增长与质量提高的关系;等等。就受教育者而言,不应该单纯强调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人文素质、道德素质的提高是促进人最大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全面、综合发展观要求高等教育必须秉持全面素质质量观。对于高级专门人才,知识与能力的获得属于智育范畴,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 而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而言,必须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纳入人才质量体系中。全面素质质量观对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来说具有特殊涵义。 高科技为生产力的跃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为人类提高生活水平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蕴藏着破坏生态环境、破坏社会秩序、使人堕落的危机。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逻辑关系表明:高科技与人的高素质必须协调发展,才能为人类带来幸福而不是灾难。因此,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界,从20世纪中叶以来,就不断呼吁要在大学中加强人文教育,提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综合,使科学教育人文化,以培养具有高素质的高科技人才。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训,中国在高级专门人才的素质教育上,特别提出加强人文素质的重要性。素质的涵义应当是人文与科学相结合的全面素质。 三、大学招考制度改革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启示。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促进人的发展这一根本价值目标,在此指导下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并通过自身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对大学招考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指导思想。 考试是实现认得发展目的的手段,考试“应以保证最高限度地开发每个人的才能为原则”。(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高考及高考改革中就是考试的人本理念。以人为本,尊重人、服务人、关爱人、发展人,这是考试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从形式到内容,都必须服从于人的发展目的需要,确立考生的应试主体地位,以促进考生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使其身心素质得到全面锻炼和提高,这也是考试人本原理的基本要求。这不仅要求高考改革既要通过考试科目、内容的变更来全面考察考生的知识、能力及道德发展等,还要从考试的组织如出题、监考、服务、监督及阅卷等各个环节体现人本管理思想。 考试设计上,要改变长期以来按考施教的错误做法,改变长期以来确立高考标准的参考系统。高考首先作为一种考核工具,是服务于教育的,是服务于人的发展的。人的发展对于教育所提出的需求是教育的功能目标所在。所以,高考标准的参考系统只能是人的需求,也就是大学前教育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由于高考区别于一般的考试,还具有选拔功能,所以高考必须具有适应性功能,即着眼于不同类型、层次高校对各自培养目标的规定性,能够将考生与高校的教育资源合理地匹配在一起。所以,高考改革应该体现出多层次、多样化,而非绝对的统一。 在高考评价范围的认识上,应树立多元性综合评价观念,即打破“以分为纲”,将能力素质评价与潜能素质评价结合,行为结果评价与思维品质、情商指数测量结合,在考生的知、情、意、行不同方面和层面进行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考察。也就是说,树立多样化的高考录取标准,全面、综合、经常性地考察考生。多样化的高校录取标准,实际上正是目前国际上大学招考中的成熟做法,这将在下一节中详细介绍和分析。 总之,科学发展观对于有效推进我国大学招考制度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坚持科学发展观,意味着我国高考改革的方向的科学性、合理性,决定着我国高考改革的成败。
—— 信息源自:人民网-教育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