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教育60年]留学潮:理想抱负融入国家发展与振兴

--------------------------------------------------------------------------------
点击次数:3328  发布时间:2009-9-26 13:43:29

  

1951年中国派遣留苏学生图表。《中国教育报》供图

改革开放后首批赴美留学人员卡片。《神州学人》供图

1979年1月邓小平访美,部分留学生到机场迎接并参加美国总统卡特举行的欢迎仪式。《神州学人》供图

1956年,苏联老师在给一年级中国留学生上俄文课。《中国教育报》供图 资料图片

  在新中国60年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以“留学”的形式一批批跨出国门,勤奋攻读于异域,孜孜不倦地汲取先进的知识与理念。60年光阴荏苒,一代代留学生负笈归来,将理想与抱负融入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做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1948年,正值全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前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开始谋划共和国的蓝图。百废待兴,要建设一个新的国家,急需大量管理人才和技术专家。中央决定,选派能力突出、政治可靠的年轻干部前往苏联接受高等教育,将他们培养成为新中国各个领域的骨干力量和领军人物。

  选派留学生的工作后来被纳入中国科学教育发展十年规划。中央专设了留学生领导小组,每年的选派人数、专业都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审批。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向苏联派出了一万多名留学生,向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派出了1000多名留学生,1956年后又决定向与我国建交的西方国家和周边国家派遣留学生。

  在严格选拔中脱颖而出的21名青年人,于1948年9月2日登上开往苏联的列车,他们作为孕育中的新中国第一批派遣的留学生,虽然人数不多,却像海面上跃起的一朵浪花,从此,中国留学生奔赴世界各地,如大潮奔涌,波涛拍岸,奏响了中国向世界吸收先进文化养分、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中国发展、与世界文明共鸣的交响乐章。

  在60年间一波波留学大潮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留苏学生共同组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如今他们大多年过古稀,不少人已经辞世,但是这个留学群体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总经理朱育理,是留苏学生群体的一员。今年7月的一天,在一间简朴整洁的办公室,他向笔者讲述了当年留苏的往事,其中印象最深的,当属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大学礼堂接见留苏学生代表的情景。

  那是1957年11月17日,大礼堂里人山人海,面对意气风发、充满活力的留苏学子们,毛主席发表了著名讲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这段话,不仅成为留苏学生,更成为一代代中国青年发奋努力、追求理想、报效祖国的动力源泉。
 
  1959年7月,在莫斯科的火车站,朱育理和留苏毕业生告别送行的老师和同学。作为学生代表,他郑重承诺:将高擎马列主义旗帜,会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珍视两国人民间的友谊,永远不会让留苏学生的荣誉蒙羞。

  “今天,我可以说,我们无愧于当年的承诺。”朱育理说。

  在莫斯科,退休官员尤里·奇卡罗耶维奇·别列文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朱育理是他年轻时的“亲密战友”。“他的俄语讲得地道,乒乓球也打得好,人很活跃。”说到这些,这位73岁的老人笑得像个孩子。

  在别列文的印象中,中国学生勤奋好学,志向远大,很多人成绩优异,在来自各个国家的留学生里出类拔萃。别列文说,中国学生留学苏联,不仅学知识,还同当地人民交流情感和友谊,对两个国家的发展交往产生了深刻的作用,“就像陈年的美酒,愈久愈香。”

  及至今天,留学交往还在继续。单刚和王英辉是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中国公派留学生,他们深入寻访,撰写出版了《岁月无痕——中国留苏群体纪实》,在书序中,原国家地质矿产部部长朱训这样写道:“在他们当中,有的人走上了党和国家的领导岗位,有的人成为一些行业和部门的领导者,有的人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有的人为‘两弹一星’做出杰出贡献,不少人至今在不同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不论功绩卓越,还是默默耕耘,他们都把有限的生命奉献给了祖国最瑰丽的建设事业。”

  “这是提高我们科学教育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为了科技强国”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柳百成不会忘记30多年前北京一个寻常的冬日:1978年12月26日,他作为中国首批52名公派赴美国留学人员之一前往美国,人生轨迹从此改变。

  “当我们到达纽约机场时,数十家媒体记者把我们团团围住,在耀眼的闪光灯下,我们宣读了简短声明:我们为学习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来,也为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而来。”

  当年6月,邓小平就增派出国留学人员作出指示,鼓励扩大出国留学人员数量,认为“这是提高我们科学教育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为了科技强国。”

  对扩大派遣留学生数量,当时有不同的看法。对此,邓小平指出,“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很快,首批赴美国公派留学人员被挑选出来。

  柳百成到美国不久,参加了美国总统卡特欢迎访美的邓小平的隆重仪式。“在一次招待会上,邓小平夫人卓琳代表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嘱咐我们三句话:努力学习、学成回国、报效祖国。这成为我们生活和学习的动力和目标。”

  随着中国一步步放宽留学政策,越来越多中国学生走出国门、踏上留学之路,汇成中国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留学潮。

  作为改革开放和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留学工作不断取得突破和发展。1984年国家明确提出:自费出国留学也是培养人才的一条渠道。在世纪之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和“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适当方式为国服务”的留学工作方针,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留学工作的内涵,为广大海外留学人员报效祖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领域和空间,标志着中国留学工作不断走向成熟。

  近年来,中国留学工作进一步完善,逐步建立了从选拔到派出、留学市场引导与规范、国外管理与服务、回国就业与创业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机构体系。在新的形势下,中国留学工作取得跨越式发展,进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留学打开了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大门,成为中国开放的一个标志性国际化现象。今天,放眼世界,中国留学人员的足迹遍布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不仅活跃在科技、教育、经济、文化等广泛的学科领域,也将和谐的中华文化和友好的中国形象传播到全球。

  作为新时期的中国留学“赶潮人”,他们为这一求学方式不断添加多元的色彩。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曾益新十多年前留学海外,先后在日本和美国的3所大学和研究所学习。“留学最大的收获是开阔了视野。”他说,“学到的不仅是医学知识,还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归国以来,曾益新不仅在科研方面取得成就,在医院管理和医疗体制改革等方面也颇有作为。担任院长后,他鼓励医院培养和引进国际型人才,坚持选派年轻医生出国进修。“我希望他们不仅学习国外的先进医疗技术。”他说,“更希望他们能在视野和思维方面有进步,在学养和素质上适应时代要求和国家发展。”

  “祖国人民期待着你们学成回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2008年11月18日,正在古巴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胡锦涛专程前往哈瓦那大学塔拉拉分校亲切看望中国留学生。面对兴高采烈的莘莘学子,胡锦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祖国人民期待着你们学成回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这,是党和人民对留学生的期望,是国家伟大建设事业的召唤,也是一代代的留学生崇高的理想和抱负。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还记得,1949年他还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喷气推进中心主任,10月1日那天,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徐徐升起时,他万分激动,决心冲破阻力,尽快回国,投身祖国建设事业;著名科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不会忘记,他和广大留苏学生当年拼命学习、取得优异成绩的背后,是那份崇高而明确的使命感;南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清晰记得当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刻苦钻研的日日夜夜,他说,在国外留学的12年间,身处世界一流大学,师从一流导师,得以接触国际前沿,为日后的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原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留苏期间曾担任“中国留苏学生总会”负责人,对60年来一代代留学生勤奋学习、心怀祖国的求学经历印象深刻。他说,新中国成立后仅用50年左右时间就建立了自己的工业、农业和科学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稳固基础,广大留学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海外求知,学成归国是众多出国留学人员的选择。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各类留学回国人员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大批的优秀留学归国人员,成为中国科技、教育、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领军人物,为加强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的合作与交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留学事业60年大潮奔腾,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相伴随,同中华民族的振兴相应和。

  中国留学生博物馆馆长李克欣说,清朝末年中国饱受外国列强欺凌,中华民族渴求民族复兴的热情空前高涨,许多人到日本、美国及欧洲,是为了求学以图自强;出现在“五四”运动前后的又一次留学浪潮则对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建设发挥了重要影响。

  “从中国留学文化史的视角看,过去60年的留学潮有这样的特点:国家政府大力支持;出国留学从精英走向全民;留学生成为中国和世界联系的重要纽带。”李克欣说。

 


—— 信息源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