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0高龄的汤聿敬老人是解放后无锡第一任督学,1949年,她跟随着解放军部队一起来到无锡的;从普通教员到教育局局长,刘谦冲老人在无锡市教育界工作了数十个春秋;踏上了无锡教育大变革最早一班车的魏祖成是近30年来无锡教育飞速发展的见证人……
解放初期
完成小学初中私到公的转变
汤老告诉记者,刚解放那会儿,她随军来到无锡就直接参加了教育工作,作为无锡第一任督学,她对那时无锡教育的记忆是“混乱”的。“那时候无锡的小学大部分都是私立的”,不完全统计,包括各个县在内,无锡竟然有1940多所小学。“这些小学大多设在孔庙、祠堂里,教学条件真的差啊!”除了教学硬件设施得不到保障外,这些私立小学的规模大多都非常小,有时候几十个人也能组成一个学校。
说起当年的办学,汤老一声叹息:“那时候,北塘有个小学,收的大多是智障孩子。这些孩子的家里都很穷,家长一直拖着交不出学费,老师们没有工资,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实在不行了,谁家养鱼的送几条鱼来就是老师的工资,谁家开马桶店的送几个马桶来当学费。有时候聘请一个教师,本来九月份开学的,校长却让老师十一月份才来,因为这样可以省下这位老师的两个月工资。 ”为了解决私立小学分散、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的情况,汤老和同事们经过不断奔走,终于在1949年完成了无锡小学整体规模从私到公的转变。
私变公后的学校不仅数量少了,质量也提高了很多。据汤老回忆,到1960年,无锡小学教育已经基本普及,80%的孩子都上了学。全市的初中由私转公任务则是在1952年基本完成的。
三年困难时期
“有苦同当,有肉同吃”
60年代初,恰逢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刚开始有所好转的小学教育,被贫困扼住了咽喉,但是尽管如此,三年灾害期却从未有学校、老师和学生因为灾情而影响到教学和学习。刘谦冲回忆,那时候粮票比钞票还要重要。要是家里来了客人,吃饭可以,但要留下粮票。上到教育局局长,下到普通教师一律没有特殊待遇,都和学生一起吃饭。由于营养跟不上,很多人都得了浮肿病。
尽管物质条件贫乏,但人们的精神面貌仍然很好。有件事令刘老记忆犹新:“当年的公益中学在郊区养了几头猪,过年的时候杀猪送了半只给我们教育局,我们都不要,又把猪分给了下面的老师。”刘老觉得这种“有苦同当,有肉同吃”的精神,是现在教育界最需要的。
刘老语重心长地说,现在的教育多了点功利,少了点宽容。有些时候,学校对老师,还是老师对学生,都太急躁了。现在的条件要比以前不知道好多少倍,所有都要懂得珍惜,无锡教育有今天,就是因为做教育的人都爱教育。
改革开放30年
无锡教育跨越式发展
魏祖成1968年从江苏师范毕业就分配到了广勤中学当老师,回忆起以前的那些日子,他很自豪:自己从某种程度上全程参与了无锡教育跨越式发展的30年。
他点上烟眯着眼睛回忆说,当年刚到无锡参加工作的时候适逢文化大革命,“那个时候学校里不是几班几班,而是几连几排,大家都在停课闹革命,教学秩序乱啊!”年轻的他着实觉得很郁闷。那个时候他总是尽量做好自己的工作,但总觉得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那时候真的很艰难。”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 1975年,第一次教育整顿开始之后,当时教学秩序开始好转,他也开始搭上了另一艘刚刚准备起航的大船,基础教育从纯粹的普通高中向职业教育的转变。
“现在,好职校还是很抢手的,可当时,我总记得那时社会上把职业教育叫做‘作孽教育’,只有没有前途的人才去上职校,可想而知职教起步有多困难了。 ”1984年,魏祖成当上了无锡历史上第一任职教科长,在他手中无锡第一批正规的职校“站”了起来,包括无锡工业学校、立信会计学校、宜兴经济学校、江阴工商学校等等。
1992年,他成为当时无锡市教育局分管基础教育的副局长,同时也展开了无锡市实施教育现代化的蓝图。魏祖成说,当年无锡基础教育虽然已经基本普及,但学校的校舍和设施都很差,特别是一些农村的学校,还在庙里办学。老百姓编了顺口溜,说一些学校是“有门无窗,有窗无光”,就有些学校因为穷只好用塑料布当玻璃把窗遮起来。1986年,无锡开始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工管理,几年时间内投入了3.8个亿改善办学条件,“这是多少钱啊,在那个时候真是破天荒的事情啊,可见无锡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了。”
1992年到2002年,无锡开始实施教育现代化,不仅满足于校舍和基础设施的完备,而是要达到现代化的水平。2002年至今,无锡一直在完成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实施。从投影仪到用电脑课件上课,从电风扇到空调,发生在教室里的“现代化革命”一直在进行,相信您的孩子都真切的体会到了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