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今年,伟大的共和国迎来了60周岁华诞,一个甲子、一个轮回,六十载风雨的冲刷让我们更加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六十载春秋的洗礼让我们储存了更加强大的能量;六十载积蓄的智慧与坚强,让我们饱含激情与理想。
值此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本报特别推出北京市中小学百校爱国主义教育优秀成果展示特刊,希望能够搭建一个交流和共享的平台,从而进一步推进各区县和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形成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长效机制。
今年4月,北京市教委启动了北京市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优秀成果推荐活动,18个区县及燕山地区共上报中小学校(含职业学校)100余所、优秀成果300余件次。这些成果主题鲜明、特色突出、事例具体、形式生动、效果显著,表明学校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教育实效。
革命摇篮——
爱国主义教育的延续之本
在北京,有很多所学校的历史都与中国的革命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她们为新中国的成立、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成为无愧的“革命摇篮”。
北京市育英学校于1948年诞生于西柏坡,她与共和国一路走来。学校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了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为祖国积蓄和培养红色的后备力量”作为育人目标。学校的校史展览室里陈列着新中国成立以来100多位省部级以上领导为学校的亲笔题词。每年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个内容便是参观校史,以便让学生们理解、传承“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的西柏坡精神。
北京一零一中学于1946年建校,是中国共产党在老区创办并迁入北京的唯一一所中学。1950年经周恩来总理选址迁校到圆明园遗址非主体部分;1955年,学校定名为北京一零一中学,郭沫若亲笔题写校名,并释其含义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每年4月,学校德育处、团委都会组织校级党校学员和部分学生干部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参观革命老区,走进西黄泥小学寻根,并结合时代主题与老区的学生共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北京汇文中学始建于1871年,百余年校史与中国近代史紧密相连,孕育了汇文中学爱国奋进的精神传统。开展“英雄班集体”命名是汇文中学坚持了半个世纪的一项传统活动,至今学校已设立了吴运铎班、任弼时班、奥斯特洛夫斯基班、董存瑞班、海鸥班、李大钊班、彭雪枫班、唐耀昆班等共15个“英雄班”称号。
教育基地——
爱国主义教育的坚固基石
综观首都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情况,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随着学校的发展、学生兴趣点的扩展,基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又出现了新的趋势。
京西百花山脚下的霞云岭乡堂上村中堂庙是革命老人曹火星的传世之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词曲的创作地。北京市房山区霞云岭中心校紧紧抓住这一独特的红色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校组织学生将收集到的当地的革命历史故事、民族英雄故事等编成短剧、歌舞或快板、评书等,在学校的艺术节以及每学期开学的爱国主义教育第一课上进行汇报演出。学校还组织全校师生学习打“霸王鞭”,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以“霸王鞭”形式编成舞蹈作为自编课间操在全校进行推广。
北京市自忠小学是以著名抗日将领张自忠将军名字命名的一所小学。校园内,张自忠将军的铜像、“中华名将、英魂永存”的浮雕墙及张自忠将军生平展室营造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
此外,一些学校还进行了特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自主开发。石景山区六一小学是一所军人子弟学校,与北京军区相邻。基于此,学校与北京军区警卫一连已经建立了二十多年的友好共建关系,学校常年坚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
如今,在中小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课堂进行延伸已成为一种趋势。北京市丰台二中于1997年成立学生业余党校,至今已培训十三期共2360名学员。带领学生骨干和入党积极分子亲临革命先辈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参观现代化工业企业是丰台二中坚持了十几年的做法。陈经纶中学开展的人生远足活动则让学生们找到了更多的校外课堂,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思维模式。
校本课程——
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渠道
通过对身边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开发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一条必不可少、教育效果凸显的渠道。首都多所中小学都开发了中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各学校还自主编写了大量教材。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从2004年开始,在初一至高三的选修课程中加入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找选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强化了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平谷区第一职业学校开展的“中国传统文化名人我知道”活动、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开展的每月一个以国学教育为蓝本的“道德箴言”实践活动等,都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地域差异性给各学校开发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提供了宽广的舞台,“立足校本实际,把握地域优势,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成为这类校本课程的核心。东交民巷地区在清朝是帝国主义的使馆区,这里见证了我国从积贫积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发展到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变迁。基于此,东交民巷小学师生共同开发了相关的课程体系。在延庆县,离举世闻名的八达岭长城不到两公里有一所八达岭中心小学,学校依托长城文化开发的校本课程让学生们更加了解、热爱自己的家乡。石景山区红旗小学的“快乐七日”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们从中收获着、成长着。
在北京,还有一些民族特色、民族氛围极其浓厚的学校,来自各民族的学生们在其中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北京市宣武区回民小学是一所有着回、汉、蒙、维、满等9个少数民族少年儿童的学校。学校开设了民族工艺校本课程,在学校的民族工艺展厅中,陈列着学生们自己制作的马勺、葫芦藤、陶艺等作品。
在地处北京市最北部大山深处的怀柔区喇叭沟门乡有一所满族乡中心小学。学校组织师生搜集了大量的民族风情和人物故事,先后整理出版了《满族知识读本》和《民族人物故事》、《民族体育活动课程》等教材,构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
志愿奉献——
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果升华
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可以培养他们强烈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次规模宏大、实践性强、教育意义深远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志愿、奉献”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位青少年心中。
在燕山向阳小学有一支“追风少年”轮滑队,2008年,在“好运北京”测试赛及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这些“追风少年”先后四次滑进鸟巢,进行了轮滑运动表演,给世界各地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也在训练中学会了坚强、互助、关怀、感恩和奉献,他们逐渐成熟起来。
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共有1299名学生参与了奥运村村长办公室接待服务、奥运礼仪颁奖服务、贵宾接待、奥运大家庭餐饮服务等岗位的工作,同学们以甜美的微笑和细致周到的服务得到各国官员、运动员以及国际友人的好评。他们用微笑和坚强对“志愿者”做出了最好的诠释。北京市振华旅游学校与卢沟桥街道办事处合作举办了青年志愿者进社区活动,学生们从这些经历中得到了历练和成长。
小公民的责任感和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在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北京市第二中学在学生中开展了义工实践活动,三年来,共建设40余家实践基地。通过义工活动,学生获取了直接经验、发展了实践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精神境界和道德意识不断得到提升。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不一而足,有待学校进一步开发。期待首都中小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2005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安全返回地面后,独具特色的“宇航中队”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成立了。如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讲奉献”的“宇航精神”依然激励着每一位同学。图为航天英雄杨利伟在给队员们讲正确的荣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