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高考地理冲刺:以纲带目构建知识框架

--------------------------------------------------------------------------------
点击次数:2377  发布时间:2009-9-22 13:29:50

   离2009年高考剩下不到1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地理科备考怎样进行,要注意哪些要点?

  第一,抓住学科主干知识,如地球运动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特点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人地协调发展、区域认定、等值线图及其应用等考点都在试卷中占据主导地位。对于一些传统的重点、难点知识,如地方时间计算、晨昏线界定等,在全国卷中几乎每年都占到12分左右,对于天气、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等重点知识也占12分以上。这就提醒考生,抓学科主干,落实基础知识是地理备考永远的“主旋律”。

  第二,体现学科特色,突出读图、用图能力的考查。地图是地理学科的语言,更是考试的重点。近年来试卷中地理图像丰富,包括各种类型的地图(坐标统计图、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区域图、政区图、坐标图和剖面图等)。图表内容简洁明了,图像设计新颖,突出了对地理图表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的考查,尤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都加大了图表信息的数量,几乎达到了无图不设问的程度,使得“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成为解答地理试题的思维主线,一些关键信息的获取与运用对解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以区域地理为落脚点。通过区域地理考查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运用,考查学生知识网络的构成。以现实问题为背景考查地理基础知识是高考命题的一大变化。自从地理纳入文综考试范围之后,就明显改变了“地名加物产”的传统地理考试模式,淡化了对知识本身的死记硬背,而以地理思维能力考查为主线,强调知识间的联系和知识体系的构建。

  第四,构建知识框架,提高地理思维能力。例如,2008年全国Ⅰ卷36题第⑶小题“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对此题中的三角洲学生并不陌生,也都知道三角洲是在河口位置形成的流水沉积地貌,但要想完整答出此题,就必须站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高度上,从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相互关系出发全面分析,这是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更高层次的考查。同样题目还有2008年全国Ⅰ卷39题第⑶小题“土尔扈特在回归途中来自自然的威胁”、全国Ⅱ卷39题第⑷小题“驼峰航线飞行面临的主要困难”等。这些试题都在提示我们,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地理教学最终要让学生掌握的是以地理的学科视角去解读现实当中的问题,形成地理学科的思维方式,这是考试的要求,更是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思维方法。

  在对逐个知识点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之后,一些人往往更关注设计多少个专题进行复习,其实最关键的不在专题的数量,而在于它能够激活多少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能否形成知识框架和思维线索。当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都被逐一激活后,考生头脑中就会按照地理思维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 信息源自:《中国教育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