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学校已陆续开学,而大庆市的高铭远却为13岁的儿子办理了一年的休学,决定带儿子走遍全国。他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种经历带给孩子的远比课堂要多。
对于这种勇敢的选择,笔者不太赞成。孩子的成长有其规律,青少年认识世界、了解各地文化需要借助大量的基础知识,中小学阶段是学习基础知识的黄金时期,耽误不得。如果休学出游只为接触一些人、事和景观,甚至有时迫于经费“只是在旅馆附近转一转”,这种出游不免显得漫无目的。另外,让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过早进入复杂的社会,对其心智成长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未必是好事。
近年来,像这样带孩子离开学校、另辟蹊径进行教育的例子时有耳闻。10多年前,郑渊洁让儿子辍学回家,自己写教材自己教;郑州的杨少江(化名)在家自聘教师,自定教学理念,希望成立互助式家长联合会;深圳家长王洁让女儿在家上小学,自己为她设定课程。虽然这些尝试不一定能成功,也并不普遍,但却作为一种现象,对现行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挑战。
他们在向传统教育模式发出考问。高铭远的初衷是认为学校的社会实践教育缺乏,学生整日囿于校园,难免变成书呆子;另一些家长认为,学校教学不适合千差万别的儿童,而且作业量大、重复低效;还有的家长认为,学校课程死板、单调,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过去,私塾里的先生常享有圣人般的威望,传道授业解惑的事儿自然全听先生的。现在则是,许多家长会因为教师的某个行为不符合教育规律而找教师交流意见。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至今,人民群众对教育已经有了新的期待:能否因材施教?如何让课堂更生动?怎样让孩子知行结合?这些问题都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