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教育观察名不副实 高考状元越来越不值钱

--------------------------------------------------------------------------------
点击次数:2371  发布时间:2009-9-18 13:06:41

  9月,新学期开始,各省状元在几所中国名校会师,充斥了一个夏天的“状元新闻”告一段落。而状元贬值的趋势却不可避免地悄悄展现。

  状元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炫目的一个。科举制选状元肇端于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历经1000多年。

  1977年,高考恢复后,“状元”一词又悄然出现,但人们并不以为意,直到上世纪90年代,“状元热”初现端倪,甚至出现了“状元经济”一说,学校热捧、媒体热炒、商家热追,把一个个小“状元”推到了前台。

  不过,古时科考要3年等一回,每一轮的“状元”只有一个。

  而现在的高考却是分省录取,大多省市还自主命题,不同省市的考生之间没有可比性。所谓的“高考状元”只是所在省区市文科或理科成绩第一罢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状元”,只能称为“解元”,有些省市实行过的“3+X”,甚至会出现好几个“状元”,而一些使用标准分的省区市,成绩并列第一的考生也会出现N个。

  状元多了,自然就不那么值钱了,而更像是一种商业手段。人们热衷于它,只是因为可以从中获取有利于自己的砝码。高校争夺高考状元,可以提高学校声誉;中学不遗余力地宣传高考状元,可以提升影响力,吸引优秀生源;商家赞助高考状元,可以博得好名声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媒体千方百计寻找状元,可以吸引读者眼球,甚至带动广告;政府不惜血本奖励状元,可以带来重视教育的好名声。因此,虽然教育部早就要求各地不要再炒作“状元”,但依然挡不住人们追逐状元的步伐。

  不过,今年最早的一则“状元新闻”却是“江苏高考无状元”,因为今年该省高考前100名不排名次,虽然依然有媒体不甘心,找出不少“疑似状元”,但公众对状元的关注度已经开始转移。而据记者所知,上海的宣传主管部门早就对当地媒体明文规定,不得炒作高考状元,去年就有一家媒体“顶风作案”被处理。

  其实早在2005年,香港大学就以面试成绩不理想为由拒绝了11名各省区市最高成绩的“状元”,引起了内地教育界对素质教育的反思。港大拒收“状元”的理由是:港大对申请人的成绩跟面试表现同等重视,以免出现“高分低能”学生,校方主要考虑学生的英语能力、潜质、能否适应本港生活,以及对香港是否有贡献等,港大不会收录“书呆子”。

  虽然港大拒收内地高考状元并不能说明状元们都是“书呆子”,但据一份对历年高考状元就业情况调查的报告显示:“走出大学校园后迅速成为社会精英的人,很少是高考状元。”而古代同样如此,从隋唐开始,中国科场产生了成百上千的状元,真正名垂青史的所占比例很小。

  实际上,随着内地高校招生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如今的“状元”早已名不副实,再加上国外名校也盯着中国庞大的市场,名牌中学里的顶尖学生早在高考前就已“名花有主”。上海某名牌高中的一位老师就告诉记者,他们学校里最好的学生都去了欧美一些名牌大学,还有一些早早地就通过保送、自主招生等方式被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名校揽入怀中,而最后有些班级真正参加高考的同学甚至不到一半,这状元的分量自然就轻了不少。

  其实说到底,高考状元只是一次考试的头名而已,别太当真了!
 


—— 信息源自:中国青年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