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安徽省60年科技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

--------------------------------------------------------------------------------
点击次数:32382  发布时间:2009-9-17 13:38:38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同志们:

    下午好!根据安徽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府新闻办安排,下面我代表省科技厅就安徽省60年科技发展成就做新闻发布。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关于安徽科技发展60年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安徽省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充分展现,科技进步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回顾安徽科技发展60年的历程,概括起来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1978年):安徽科技体系逐步建立,科技事业起步发展。

    中华民国时期,安徽科技研究几乎一片空白。新中国成立后,我省从建立科研机构、培养科研人才入手,逐步形成科技工作体系。1962—1965年,科技工作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目标开始确立,全省科技事业平稳发展。但其后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全省科技发展基本停滞。1977年,按照中央精神,省委、省政府及时调整科技发展方针,进行科技战线整顿,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批准恢复了被撤消的科技管理机构、科研机构和群众科技团体,一批国务院部门所属科研机构在安徽新建或迁入安徽,大大提升了安徽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这一时期,安徽科技工作经历了曲折历程,但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挥。

    第二阶段(1978—2005年):实施“科教兴皖”战略,安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安徽科技工作转入服务经济建设的轨道,积极平反知识分子中的冤假错案,部署推进国民经济调整期间科技工作。1985年3月,中央出台《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揭开了全面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1992和1994、1995年,安徽三次召开全省性科技会议,先后做出《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关于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决定》等,相继颁布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技术市场管理条例》和《专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1995年10月,省委六届二次会议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皖”战略,进一步确立了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安徽科技工作主要是调整科技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明确了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发展思路。
    第三阶段(2006年至今):建设创新型安徽,开创安徽科技事业发展新局面。

    2006年4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科学技术大会,做出“走创新型崛起之路,建设创新型安徽”的战略部署,印发了《安徽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2020年远景展望》和《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工作全面启动。2008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指出:安徽“应该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更大的作为”。为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结合安徽发展实际,省委、省政府做出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决策并强力推进实施,标志以合芜蚌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正在形成,创新型安徽建设进入了新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省委、省政府把自主创新作为全省发展战略核心,在全局工作部署和推进中,都把自主创新摆在突出位置,作为增强国民经济素质、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全省科技实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成为全省竞争力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与主导力量。

    第二部分:关于安徽科技发展60年取得的重大成就

    1、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1988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火炬计划,拉开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序幕。20年来,安徽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对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从整体上提高了国民经济的质量。200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3212亿元,较“十五”末增长159.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0.2%。目前,全省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328家,其中技工贸总收入亿元以上的353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40家。建有科技企业孵化器39家(其中国家级6家),孵化场地面积57.8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014家,累计毕业企业524家。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9家(其中国家级6家),2008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387亿元。

    2、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安徽拥有5个国家大科学工程,是全国大科学工程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现有国家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8个。这些创新载体取得了一批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成果并得到推广应用,成为安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至2008年底,全省共有专业技术人员近104万人;拥有国有独立科研机构115个(其中中央在皖科研机构20家);建设了378个国家及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省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中心和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科技数据等共享平台。
    国内乃至世界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1984年,滁州市水产研究所“河蟹的人工半咸水及其工业化育苗工艺”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近年来,安徽又取得了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量子通讯技术、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技术等一批重大成果,奇瑞公司获国家首次设立的“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类科技奖励唯一的一等奖。2006以来,有19项由安徽主持完成的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2008年,全省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5667项;成交额32.5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全省共申请专利10409件,居全国第15位;授权专利4346件,居全国第18位。

    3、加强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产业发展水平有力提升。围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十五”以来,安徽省开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其中“十一五”11个重大专项共安排300多个科研项目,投入财政拨款3.1亿元;共申请专利69项,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14项;奇瑞混合动力汽车和安光所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成功服务于北京奥运会;丰原集团研制出低成本、高活力纤维素酶,玉米芯联产柠檬酸、木糖醇的生产线试车成功;淮南矿业集团的循环硫化床煤热电多联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海螺集团工业余热发电技术与装备已应用于80多条生产线;新能源汽车、矿井深部开采和巢湖水污染治理等一批重大项目进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获得国家支持4亿多元。

    4、建设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步伐加快。2005年,国务院批准合肥开展科技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工作的若干意见》,在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经过近5年的试点,合肥在创新体制机制,探索产学研结合有效模式,培育创新型企业,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为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安徽奋力崛起发挥了积极示范作用。近年来,全省科技创新加快由“点”向“面”拓展,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宁国市等65个县、市、区和6个地级市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其中铜陵等6市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肥西县等26个县(市、区)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桐城等22个县(市)进入国家富民强县科技行动计划试点县;合肥、芜湖等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试点)城市。

    5、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探索安徽科学发展新途径。2008年10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推进自主创新动员大会,做出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决定,印发了《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为加快推进试验区工作,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试验区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省政府每年安排5亿元试验区建设专项资金,并连续5年每年安排1亿元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出台了《关于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合芜蚌三市制定了相关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省直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支持政策措施,初步形成了试验区建设的政策支撑体系。经过近一年努力,试验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今年上半年,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913亿元,增加值254亿元,同比增长22.7%和23.6%,占全省的56%和57%;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39户,占全省34.2%,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光伏、公共安全、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领域;一批新兴产业重大产业化和科技攻关项目顺利实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企业主体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对促进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积极牵动作用。

    6、加快创新型企业建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安徽共有奇瑞、丰原等国家创新型企业7家,试点企业1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46家,试点企业68家。一大批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成立了新型建材节能减排、汽车零部件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铜陵、马鞍山市成立了一批产学研合作联盟。骨干企业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不断增强,马钢、铜陵有色等的一批重大项目进入国家支撑计划,争取国家大项目支持居全国前列。

    7、强化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构建新型合作关系。安徽省已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科技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比利时瓦隆布拉邦省、美国马里兰州、香港等地区的科技部门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近年来,加快融入长三角科技合作,共同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科技文献、大型仪器和设备信息共享平台已与长三角对接。“十五”以来,共实施双边和多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570余项,直接引进境外资金2亿多美元,引进技术200余项,引进智力逾万人次。
    

 


—— 信息源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