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 不断前进中的河东区实验小学
拥有49年历史的河东区实验小学是一所大规模名校。学校目前是天津市办学规模最大的小学,有两个校区,教学班125个,在校生4456人,在岗干部教职工达320人,其中仅语文教师就有108人。这样一所大规模学校,却能像一台精密仪器那样高速、良好地运转,多年来一直保持着非常高的教育教学水平,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管理篇
精细化管理
学校通过切实贯彻精细化管理,让平时可能出现的教学、管理问题转化为“例行作业”。学校结合办学实际,在“系统管理学”和“行为科学”的指导下,经过不断探索和科学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学校精细化管理思想和操作方法,要求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绩”,这是学校奉行的管理理念;“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人人用心管”,这是学校采取的管理方法。精细化管理是“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的教育思想在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其目的就是把平时看似简单、容易的事情用心、精心地做好。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涉及师资培训、学生管理、教学控制、后勤保障、基础建设等方面。
学校实行精细化管理,采用“党政合力、分层管理、责任到岗、重心下移”的管理体制,旨在将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并凝聚在一起,在同一作用点上,朝同一方向同时发力。
制度是学校目标在工作规范上的具体体现,为此学校制订、完善了各项制度,引导教职工遵循日常工作规范,约束教职工个体工作行为,明确奖罚措施,保障学校各项制度政令畅通。同时,校长放权给中层管理者,明确其责任,从而有力地提高了学校整体工作的效率。
“日清周结”
“日清周结”是河东区实验小学为保证各项工作“顺畅”进行而采取的具体举措。
“日清”,就是本着“今日事,今日毕”的原则,每天由2名中层干部和4名值勤教师组成值勤小组,对学校进行全天候的检查和管理。下午学生放学后,值勤小组及时汇总检查情况,然后填写《日清检查记录表》。第二天早晨,负责带队的中层干部将《日清检查记录表》打印后于十点之前发放到各办公室。
“周结”,就是本着“每周总结,不断提升”的原则,每周五由学校领导负责汇总本周发生的大事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由德育办公室写出每周《工作简报》,并印发给各办公室。
“日清周结”的实行大大提高了师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由于“日清”检查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因此发现了许多以前注意不到的细节问题,同时也使许多问题得到了非常及时的处理。“实行‘日清周结’管理,教师们由最初的不理解、抵触到现在的自然接受、高度关注,这也是一个自我教育的提升过程,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够站在‘我和学校同呼吸、共命运’的角度来关注学校的发展。”杨军红校长深有感触地说。
德育篇
德育为先,润物无声
河东区实验小学时刻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责任”为德育目标的关键,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和“责任”意识,使学生明确“我的责任是什么”、“我应该承担哪些责任”,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实践中内化,在学习中创新,在锻炼中成长;让学生清楚自己是社会的一员,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自己的责任、权利、义务,愿意为集体服务、为他人服务,主动承担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在河东区实验小学,德育是通过榜样示范、情感陶冶、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等各种方式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学校淡化教育痕迹,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在学习生活中、在真实情境中获得体验,受到感染,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学校将德育工作与课程、教学有效整合,进行整体设计,让学校的每项活动都成为德育有效的组成部分,让学校的每一个教师都成为德育工作者,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蕴含教育的关怀。在河东区实验小学,德育润物无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教育。
“三院一中心”
生动活泼、寓学于乐、形式多样、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种活动是培养学生特长、有效实施德育的载体。为此,河东区实验小学成立了“三院一中心”,即“少年科学院”、“少年文学院”、“少年艺术院”和“少年奥林匹克中心”,由学生管理、教师指导、专家做顾问,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少年科学院”中有趣味数学、茶文化探索、计算机、魔术、科技制作、智能机器人、影音乐园等活动内容;“少年文学院”中有诗词朗诵、写作、古文诵读、小记者等活动内容;“少年艺术院”中有泥塑、沙画、创意画、素描、中国画、手工制作、合唱等内容;“少年奥林匹克中心”中有田径、健身操、足球、篮球、羽毛球、棋类等活动内容。学生可以自由申报,自主活动。
“三院一中心”的成立,让学生们在社团活动中找到乐趣,潜能得到开发,兴趣爱好得到培养,情操得到陶冶,意志得到磨练,同时也为学校提供了德育的平台,寓德育于活动之中,从而大大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
教学篇
“说教科书”与画“知识树”
河东区实验小学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和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中央电教馆、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教科院、天津市电教馆等单位合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学校结合教学实际和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
为了帮助教师掌握新课标下的教科书体系,河东区实验小学从2008年暑假开始了“说教科书”活动,暑假说单册教科书,寒假说双册教科书。“说教科书”是整合教科书,把握教科书。教师要熟悉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弄清编者的意图和教科书的编排体例,要把握整个学段或一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线索等。
在放假前,全体教师把下学期的新教科书拿到手,首先要对照课程标准熟读教科书,然后画出“知识树”,写出对教科书的分析。开学前,教师集中备课,分学科开展“说教科书”竞赛活动,人人登台演讲,把自己画的体现教科书知识脉络的“知识树”投影在大屏幕上,依据教科书进行分析、演讲,看谁能把教科书的体系和内容说得最清楚。为了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还设计了《说教科书评价表》,各学科组选出“说教科书能手”,参加全校的“说教科书大赛”。通过这些方式,促进了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新教科书的把握,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团团坐”与“四环节教学模式”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学校在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开始了整体建构和谐教学的实验。在学生座位的排列上,由过去秧田式的“排排坐”变成了小组“团团坐”,学生2人为一小组,6人为一大组,围桌而坐,便于相互讨论与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不能代替教师的讲解。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和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河东区实验小学构建了“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即“单元导入、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寻规律——变式练习、拓展提高”。
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河东区实验小学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提倡教师写课例分析,将写课例分析作为教学反思的基本要求。规范的课例分析包括:“一个前言”即主要说明何时何地给几年级学生上的什么课,目的是便于存档和检索。“三大部分”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三个附录”包括:上课时的教案、修改后的教案和画出“知识树”。
每学期学校评选出优秀课例分析,同时把优秀课例分析结集成册,供教师们备课参考。这样能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
人人参与管理,人人爱岗敬业,人人追求创新,河东区实验小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大规模学校的发展正途,不断向着更高的目标扬帆前进。
与创新型校长面对面
——访河东区实验小学校长杨军红
记者:我们知道您从一名教师,历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逐渐成为我区实验小学的校长,一路走来,您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杨军红:忙并快乐着,累并收获着。
记者:您在2008年底被评为天津市第三届最具创新精神中小学校长。您能谈一下您对创新精神的理解吗?
杨军红:我的理解就是敢为人先,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先。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教师幸福的专业发展和学生快乐的学习生活这个基础之上。
记者:我们知道,您是从2008年初调回河东区实验小学的,在新的学校您把精细化管理的思想融入到了学校的管理中,我们想知道您的具体的思路和做法是什么呢?
杨军红:学校是大家的,不是某个校长的,只有学校每个人为之努力才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只有大多数老师的成功才有学校的成功,我是站在教师群体这个巨人之上来管理学校的。
所谓精细化管理就是关注学校各项工作的细节,并且让每个老师参与到学校管理之中,为此寒暑假我给老师必留的假期作业就是“校长,我想对你说”,署不署名皆可,但不许说套话,只能提意见和建议,我想知道老师们对学校的发展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因为很多老师和校长有距离感,不好意思或者不敢说。那么我提供给老师们说心里话的机会,这对我来说非常有必要,我希望每个老师关注学校的发展,并且把自身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连结在一起,学校才能逐步实现“无为而治”。对于最佳建议并且被学校采纳的建议,我们给予奖励。
还有一个做法就是“日清周结”,就是当天的工作当天毕,不留尾巴,当天清不了的必须说明原因。具体做法就是每天由2名中层干部和4名教师值勤,全面检查学校的各项工作,下班前进行梳理汇成《日清记录表》,第二天十点之前必须下发到各个办公室,这样每位老师都能了解学校每天的工作。特别是值勤教师在检查学校工作的过程中能够看到其他老师的工作情况,学到了很多好做法。这样做是为了让每一位老师参与到学校管理之中来,以主人翁的姿态关注学校、管理学校。这一做法《中国教育报》进行了详细报道,吸引了很多外省市的领导来我校学访。
记者:我听很多您的同事和学生家长提起,如果要多了解杨校长的思想、登录杨校长的博客“凤舞菩提”是一种特别好的方式,在博客里不仅可以欣赏到杨校长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还可以和杨校长有很多交流。那您能谈一谈在创建、更新博客过程中的感受吗?
杨军红:我在2006年6月建立的博客,起“凤舞菩提”这个名字也没经过太多思考,一瞬间的事。很喜欢凤凰,美丽、洒脱,特别是凤凰涅槃的惨烈,那种新生能够提示我每遇到一次困难就成熟一次。“菩提”就是一种善吧,一种心境,特别是对待老师和孩子们。最初写博客就是给自己写,当做日记,等老了有个回忆的记录,所以特别详细地记录时间和地点。后来被老师们慢慢知道了,我就慢慢改变了风格,更加专业化,几乎都是教育类的文章。
如今已经写了三年多,没有极特殊的情况我每天一定要写的,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老师们很关注校长在想什么、做什么,网络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我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有目的地引导老师们来关注学校、关注教育、关注自己,很多文章具有新闻性质,就是及时真实客观反映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很喜欢看到老师们的留言和评论,也很喜欢和他们真心地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说,博客为我的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还让我认识了很多教育专家和教师朋友,这都是财富。
记者:很多曾经和您一起共事过的同事都对您的人品高度赞赏,我们都知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那么您对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是怎么看的呢?
杨军红:教师,有其工作的特殊性,工人出了残品和废品可以重来,老师误了孩子可能就是一个人的一辈子!既然你选择了做教师,就要尽心尽力尽善尽美,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你爱孩子,孩子才能懂得爱,才能孕育爱,才能把爱传递下去,反之亦然。特别是小学老师,孩子刚刚入学,刚刚迈出求学的第一步,老师的示范作用太重要了,因为这时候孩子的模仿力很强,有时候一个老师连续几年教一个班,这个班的孩子身上都有这个老师的影子。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能学好这个老师教的学科。虽然近些年教师的待遇不是很高,但不该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因为我们从事的是育人的事业,既然选择了,就要坚定地高尚地走下去。
记者:如今的河东区实验小学正处于事业发展的上升期,您认为未来的河东区实验小学的发展方向在哪里?您和全体教职员工要打造一个什么样的河东区实验小学呢?
杨军红:如今的河东区实验小学一直秉承前几任校长的优良办学传统,稳中有升。我们继续以“六年奠基一生”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和责任心,一以贯之,就像今年天津市高考的文科最高分王珊和理科最高分常洪,以及天津七中考入北大、清华的五个学生都是我校的毕业生,合格更优秀。我一直有这样的一个理想:在我所任职的学校里,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很快乐地学习,课堂有活力,学生有活力,教师有活力,校园里的每个人都感到自己很重要,都对自己充满信心。这既是我们现在的目标,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和我们的团队矢志不渝。
杨军红河东区实验小学校长。从教23年,先后荣获天津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并入选“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首期培训班。她先后从事德育、教学管理工作,历任河东区实验小学副校长、香山道小学校长。2008年2月,她又回到曾工作了17年的河东区实验小学担任校长。杨军红管理学校,离不开“创新”二字。在香山道小学,她倡导和成功实践了“绿色教育”。回到河东区实验小学之后,“责任德育”、“三院一中心”的社团活动模式出台了;“教学质量”为重,“高效课堂教学”的授课方式得到了推广;“日清周结”的精细化管理也落到了实处。2008年12月,天津市第三届最具创新精神中小学校长表彰会暨第二届基础教育名校长论坛举行。经过全市普教系统基层学校教师推荐和投票评选,41岁的杨军红等10名中小学校长荣膺“最具创新精神校长”荣誉称号,成为本市基础教育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校长典型。那么,创新型校长对创新的理解是什么?她的管理理念是什么?她要打造一个什么样的河东区实验小学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近了杨军红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