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上摆着牛奶、冰淇淋、香蕉,还有一台搅拌器,老师,这是要干什么?这是一节吊足了每个人胃口的课,你说学生们能不全神贯注、积极踊跃吗?
大量的生词,以及伴随而来的用法、句型、习语,就那么短短45分钟,怎样让学生掌握到最好?杭州外国语学校的陆索路老师说,用“情景教学”法。学生也可以尝试着“情景学习”法,多给自己创设一些场景,把周围环境里的元素、或者想象的元素都有机整合起来,加深巩固记忆,积累学习能力。
课堂实录
执教人:陆索路(杭州外国语学校助理讲师、“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教师组全国
总决赛冠军、杭州英特外国语学校英语教研组长)
评课人:龚姚东(杭州外国语学校外语教研部主任、杭州英特外国语学校副校长、讲师)
吕进(杭州外国语学校初三英语备课组长、高级讲师)
李旦(杭州英特外国语学校助理讲师)
内容:《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怎样做香蕉奶昔?》)
用“场景”记忆单词
blender,turn on/off,put sth into the blender,knife—cut sth up,glass—pour,teaspoon—stir,peel。
这7个关联性的词汇和词组,对听课的学生来说,绝大多数是陌生的。不过陆老师有办法:
她先摆出一台搅拌机,打开电钮,搅拌机嗡嗡抖起来,关上。搅拌机是blender,打开/关上(开关)是turn on/off。再倒一点水在搅拌机里,这个过程就是put some water into the blender。几个简单动作中间,有三个词和词组用法。
陆老师手执一把锋利的小刀,学生脱口而出:“knife!”“What is the knife for?”(刀用来做什么用的呢?)“Cut!”(切割)陆老师操起一只香蕉,用刀切起来,顺藤摸瓜给出短语cut sth up的用法。剥香蕉皮的环节,还教给学生一个新词——peel(动词,剥的意思)。
那么往杯子里倒水,该怎么说?比put sth into the glass还有更好的说法吗?有,是——pour。这个词的意思是倾、倒,最符合倒水中“倒”字的英语本意。杯子里放点糖,用汤匙搅拌一下。“搅拌”又该怎么讲?学生想不出来,陆老师边搅拌边说出stir。
【匠心拆解】:
小学学英语,词汇量没这么大,多是生活中常见的词汇。初中英语对词汇的掌握更进一步。这些相对陌生的词和短语,如果仅仅用朗读、默写这样机械的背诵形式,学生掌握起来一定会觉得难很多。用这样的场景式教法,即便学生不能马上记住,但记忆这些单词、短语,会和动作等结合起来,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从录音里找关键词
做一杯香蕉奶昔,从准备到制作的过程,要分成几步?有了前面的词汇和短语基础,学生开始听录音。录音是一段对话,具体介绍了奶昔的制作全过程。
peel the banana—cut them up—put the banana into the blender—pour some milk and icecream into the blender—turn on/off the blender—pour and drink。(剥香蕉、切好、放进搅拌机里、倒入牛奶和冰淇淋、打开搅拌机、关闭、倒出来喝)
过程并不复杂,对话中学生跟着原音朗读,并找到每一个步骤的关键词,记录下来。这些词中,除了名词、动词,还有什么是特别一些的吗?
陆老师启发学生:“There is ‘first’.”有学生明白了,马上跟出“finally”。中间过程里还有什么词?是“then”和“next”。介绍香蕉奶昔的制作,这是一个过程描述,需要这四个连接副词承上启下。
【匠心拆解】:
听力对学好英语很重要。听录音,是中学英语中比较常见的形式。平常训练中,不仅要听懂录音的意思,还要学会抓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就是录音的核心点,也可能就是考点。在这一环节中,陆老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听录音,抓关键词、关键句,锻炼听力的同时,还总结出描述过程常用的副词,间接渗透了写作能力。
看关键词想场景做对话
陆老师引导学生,把录音中的对话以两人一组形式复述出来。当然,不能凭空,要看着黑板上的关键词、想着奶昔制作的过程,在台上用各种备好的原料,动手制作香蕉奶昔。
在一阵鼓励声中,两个女生上台,按照录音中的顺序,把材料准备齐整,一板一眼地做奶昔。全英文对话,学生并不觉得很吃力。不过,漏掉了“stir”这个关键词。
奶昔做好后,听课的学生们已经眼巴巴,盯着搅拌机目不转睛了。在一起分享时,陆老师问学生:味道如何?有学生回答:好像没有想象中好喝。陆老师追着问:Why?一男生说:“Maybe banana is not fresh.”引来一片笑声。
之后学生再以四人一组形式,介绍如何制作奶昔。几组展示中,学生对于生词、短语用法表现得都不错,几乎没有出现错误的情况。
【匠心拆解】:
从词汇、短语,到有句型、语法的对话,这是学英语最根本的方式。同样,陆老师也是由浅入深,从词汇开始,到大段复述,逐渐让学生在制作奶昔的语境中巩固基础。学生在介绍复述时很少出错,这也证明创设情景的学习学生容易接受,掌握得也快。
特别提醒
品牌栏目“经典学堂”至今已开出90多期,本次课堂视频及以往课堂全程视频请见杭州日报网(www.hzrb.cn)“经典学堂”。
近期“经典学堂”还将为初中生带来更多名师讲解的精彩课堂,敬请留意本报教育版的预告消息。
把情景教学法变成情景学习法
单词、句型和语法,都放到生活中学
执教这堂课的陆老师说,小学到初中,学英语最大的变化在于:小学注重趣味和积累,初中强调结果和运用。怎样把所学的东西“倒”出来,取得好成绩,这也是将来学好英语的基础。要学生在“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中完成得开心、高效,就需要“情景教学”,在各种创设出来的情境中做英语实践。具体到学生学习方法上,是把英语学习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慢慢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情景教学法需要老师设计出真实性或准真实性的具体场景,为学英语提供实例,活化语言知识点,情景的生动性、形象性,有助学生把知识融入情景,更方便理解信息、活跃思维、提高兴趣。这样也能变以往通过枯燥记忆单词,反复默写句子来巩固记忆的“海量”学法。从长远来看,这也是改变中学生学英语“高分低能”、“哑巴英语”现状的好的形式。
“情景教学法”在杭外应用了多年。从概念上来说,这是一种教学法,不过,学生也可以试着将它巧妙地转化为学习法:在学习单词、短语、句型、语法等几个方面,创设情景的方式来做到轻松、高效。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想到英语,并想着怎样使用单词、短语、句型等。
●学词汇
记忆单词很枯燥,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难点。记忆生词时,可以创设一些简单情景,也可以是新奇的、怪异的情景。比如学习足球运动词汇时,可以想象自己是解说员——
There is a kind of match every year.What is it?Yes,it is league match.
甚至可以想象着在做球赛转播,射门怎么说?自摆乌龙怎么说?平局怎么说等,把“a goal”,“kick a goal”,“a draw”等词汇熟练掌握。
●学句型
中学英语教材中的句型,大部分是生活中用得上的,但和学生自己的生活还有距离。这时候就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如“will do”将来时这个知识点,学生可以把自己设计成既是老师又是学生,做自问自答——
A: What will you do if there is a power cut tonight?(如果晚上停电了你做什么?)
B: I’ll go to bed.
I’ll lie in bed and think of my parents.
I’ll chat with roommates.
A: What will you talk about?
B: ……
学生要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作为练句型常用的场景。或者也可以展开丰富联想,找自己感兴趣的点(如音乐、歌星、体育、科技等),把句型渗透在各种假设场景中。
●学语法
跟单词一样,语法也是比较枯燥的。但在情景学习中,如果情景创设得好,也容易学得更轻松愉快。
例如“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完全可以设计成某个游戏,把自己变成若干个竞争对手,进行联句竞赛——
If you play football on the road, a car may hit you.
If the car hits you, you will go to the hospital.
If you go to the hospital, you will spend much money.
If you spend much money, you will be poor.
……
循环反复的游戏形式,不仅加深了对语法结构的理解,还可以提高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