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前夕,教育部评出第五届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统计发现,100位获奖者中,担任党委书记、校长、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等行政职务的,占到九成,还有人身兼几种职务。不带任何“官职”的一线教师仅有10人左右。
对于带“官”帽的摘了名师奖,“圈内人”不以为然。武汉某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认为,此师之“名”出自“官威”,“一旦当官,什么都有”。哎哟,难怪小学生的理想也是长大了“想当贪官”,贪名贪利,名利双收。人生一世,有官当真好。
但是,不是什么人都能当官的,有些人勤勤恳恳,劳作一辈子也沾不上官字的一点点边。这就如同教学名师,当官的可以是名师,但名师并不是都能当官。最近在看一部反映海军建设的电视剧《沧海》,那里面有个为中国海军长波台建设立下卓著功勋的技术专家马建成,上面让他担任研究所所长,他就是不同意,还闹着要回他的清华教书。满腔报国热忱下流露着知识分子的清高和自傲,迂腐得令人肃然起敬。
有人不想当官,当然我也相信有人不恋“名师”头衔。譬如季羡林,他学贯中西、享誉中外、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实的学术巨擘、国学大师,被誉为“国宝”。大师在自传中写道:“我这一生是翻译与创作并举,语言、历史与文艺理论齐抓,对比较文学、民间文学等等也有浓厚的兴趣,是一个典型的地地道道的‘杂家’。”他还多次公开表示拒绝“国学大师”、“国宝”等称号。
无论是影视作品中的马建成,还是生活中的季羡林,他们都是中国文人的典范。真正的文人自然有自己的荣辱观。他们其实在乎的不是什么头衔,而是学问。高等院校人才济济,专家学者云集,应该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榜样。如今,高校教学名师被官员化,100位获“名师”称号者中,有行政职务的官员居然占九成,岂不实在是自取其辱,是对学问的大不敬?
曾经参加过一次本地某部门以市政府名义召开的创建表彰会,宣读表彰决定时领导自己有些不好意思了。原来,20多名被表彰的对象中,不仅有他本人,还有他的副手和基层单位的头,都是些“熟面孔”,真正战斗在一线、他读着名字一下子想不起面容的只有一二人。对此次表彰,有人评论说,这是自摸,借着庆功名,领导们过了一回被市人民政府表彰的瘾。
高校官员争当教学“名师”,是个人骨子里对知识的尊重,还是对做教师的羡慕,我不得而知。但我想能否这样理解:长期被尊称为某某长惯了,有些人可能真的很想过过“名师”的瘾,让人恭敬地称呼着舒坦。只是当名师榜成了权力、官位的集中展示榜,这“名师”大概也就不是那么吃香,能被人敬仰和崇拜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