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发现,教育部评出的第五届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00位获奖者中,担任党委书记、校长、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等行政职务的,占到九成,还有人身兼几种职务。不带任何“官职”的一线教师仅有10人左右。校园官僚化现象再次引起讨论。
能够担任行政职务的大学教师,说明他们具有某方面的领导才能。我们不能武断地说高校干部就不能成为教学名师。但是人的精力毕竟有限,高校干部也没有三头六臂,由于公务繁忙,高校干部参与科研、教学时间难免被大大挤占。他们既要履行行政职务又要当好教学名师显然有些勉为其难。九成教学名师荣誉被高校干部垄断,高校干部可以熊掌、鱼翅兼得。既享受干部的种种特权与好处,又霸占教学荣誉,这到底是高校干部能力超常?还是高校官场化、学术权力化的产物?答案不言自明。
高校官场化、学术权力化,教学名师荣誉几乎被高校干部垄断科研、教学成为权力的婢女,其危害显而易见。这不仅会打击那些奋战教学一线的真正“教学名师”的科研、教学积极性。而且会败坏高校科研、教学风气,产生负激励效应。掏空教学名师的灵魂,扭曲高校科研、教学的核心价值理念。近来频发的大学校长剽窃事件就是佐证。想想也是,既要履行行政职务,又要完成学术论文与教学任务,这些身居权力阶层的“教学名师”除了剽窃、抄袭、人云亦云,东拼西凑制造学术成就,弄虚作假炮制教学成果以外,他们还有其他选择吗?
高校权力阶层头戴行政职务与教学名师的双重光环。既容易落入沽名钓誉、权钱交易、权学交易的俗套。学术丑闻迭出,也会动摇公众对高校的公共信仰,潜移默化误导其他教师与学生。除了明目张胆的学术权力化与学术腐败以外,一些人利用高校官员与教学名师的身份,拿着纳税人提供的工资,忙于走穴创收,不亦乐乎,甚至不惜违背民意,热衷为利益集团代言,选择性发表观点。不仅会分散工作精力,失去了高校干部的权威与尊严,也丧失了公共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担当。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说,“大学之谓,非大楼也。”现在大学房子越盖越豪华,但是校长越来越不像校长,教授越来越不像教授,大学精神不断沦落,大学校园弥漫管理机构官场化、学术权力化的舆论氛围。令人忧虑。高校权力阶层带头破坏高校生态,攫取“教学名师”光环与好处,既有辱权力尊严,还会误导学术风气,破坏社会公平。高校权力阶层如此示范权力自肥、学术不端,又如何道貌岸然给广大师生宣讲社会公平与学术道德?
改善高校生态,打破高校官场化定律,督促高校权力阶层保持权力自律。从而实现高校管理、学术分离,避免权力染指学术荣誉,透支高校公信力,留住大学精神。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