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个中国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维吾尔、哈萨克、蒙古、锡伯等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以前,新疆很多地方的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在不同学校就读,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只会本民族语言,不会汉语。近年来,新疆大力推行“民汉合校”、“双语教育”,也就是学校不再分汉族学校、少数民族学校,汉族和少数民族教师、学生在同一所学校教书、学习。
在距中哈边境仅有40多公里的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扎库齐牛录乡中心学校,一位哈萨克族老师正用汉语和哈萨克语给学生们上课。这所民汉学校现有1200多名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其中半数以上为哈萨克族,约两成是锡伯族,其它的为汉族、回族、维吾尔族等。面对这么多不同民族的学生,学校允许学生自愿选择是上汉语还是上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班。
在这所学校里,我们结识了一位叫关荣华的锡伯族男孩。他从一年级开始就在汉语班上课,经过八年学习,现已能讲一口流利汉语。
记者:“你现在经常使用汉语吗?
关荣华:”在家里,我跟爸爸、妈妈有时候说锡伯语,有时候说汉语。在学校,我说汉语,有时候也教其他民族的同学学锡伯语。”
记者:“你长大了想做什么?”
关荣华:“我想当医生,帮助别人。”
关荣华说,学汉语不仅可以让他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同学交流无障碍,还可为自己继续深造学习打下基础。正是出于对孩子未来发展的考虑,在扎库齐牛录乡中心学校,有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家庭愿意让孩子进入汉语班学习。
校长刘志华女士说,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学校在配备相关教材及师资力量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国家对双语教育大加扶持,免费对少数民族教师进行汉语教学培训。我们学校有将近30个少数民族老师都经过了这样的培训。双语授课也有专门的课本。”
在新疆,像扎库齐牛录乡中心学校这样大力推进双语教学的学校今天不在少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疆只是在少数几所中学的个别班级进行“双语教学”实验,但到今天,全新疆接受双语授课的少数民族学生已超过86万人,占少数民族学生总数近四成。
今年36岁的米克热依·阿不都卡地尔是新疆伊宁市巴彦岱镇镇长。她是从小学三年级才开始学汉语的,是新疆“双语教育”众多受益者之一。她告诉我们,作为一名维吾尔族官员,流利的汉语为她的工作带来了不少便利。阿不都卡地尔说:“我刚参加工作时,我涉及的工作是农业领域的温室大棚研究,我们面对的很多大棚都是汉族老百姓搭建使用的。那时候通过汉语交流,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知识。后来,我又把这些知识向我们少数民族老百姓普及。现在,少数民族老百姓也像汉族一样掌握了大棚种植技术。”
米克热依·阿不都卡地尔女士管辖的巴彦岱镇,七成人口是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她说,现在镇上居民可以收看到汉语、维吾尔语等多种语的电视节目,报纸、期刊也是多语的,就连镇政府每份工作文件,也都会用包括汉语在内的至少两种语言书写。
米克热依·阿不都卡地尔说:“我的两个孩子都上汉语学校,他们俩的汉语比我好。在家里,我们用维语交流的多一些,我喜欢和他们说汉语。”
双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既掌握本民族语言、又能熟练使用汉语的“兼通”人才,它受到新疆广大少数民族百姓的欢迎。据悉,新疆正计划将双语教育延伸到学前教育当中。中央和地方政府为此已先后投入巨资,启动“国家少数民族‘双语’幼儿园建设工程”。预计到2012年,新疆学前双语教育普及率将达80%上。同时,新疆还计划用6年时间补充16000名小学双语教师。
在伊宁市一家新设立的社区双语幼儿园,我们看到,这里的40多名孩子年龄在3岁到5岁之间,他们大多来自周边少数民族家庭。尽管学汉语时间只有几个月,但见到我们,孩子们迫不及待地用汉语大声朗诵起了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