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南开2010研招金融学专业初试改由学校命题

--------------------------------------------------------------------------------
点击次数:5685  发布时间:2009-9-4 15:29:01

 

  北京考试报记者 邱乾谋 陈霄飞

  南开大学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等12个学科门类,学科门类最齐全的院校之一。记者近日专访了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申丽梅。

  记者:2010年南开计划招生多少人?

  申丽梅:2010年学校计划招生3000人左右。

  记者:2010年学校在初试方面有何变化?

  申丽梅:2010年我校初试最大的变化是金融学专业将不再参加全国联考,改由学校自主命题。另外,法学专业课考试由原来的两门法学综合改为一门法学综合加一门本专业课程。报考法学不同专业的考生,考试题目不同。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南开学位点的设置情况。

  申丽梅:目前,南开有208个硕士点、122个博士点、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2007年的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与增补中,南开有16个国家重点学科顺利通过评估,6个一级学科被认定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0个二级学科新增补为国家重点学科,覆盖44个二级学科。

  记者:学校有哪些传统优势学科?

  申丽梅:目前,南开已经形成了以数学、化学一级学科和生物、物理二级学科为主的理学学科群,以两个经济学一级学科和企业管理为主的经管学科群,以及以文、史、哲兼备的特色人文学科群。这三个优势学科群,基本涵盖了南开大学大部分重点学科,巩固和发展了文、理、商科的传统优势。

  记者:学校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有何特点?

  申丽梅:学校自去年9月学校开始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新的奖学金和助学金体系,其中,奖学金包括硕士生学业奖学金、博士生学业奖学金;助学金包括助研、助管、助教三类岗位津贴。

  自2008级硕士研究生起,学校以经济学院为试点,在同一专业内,实行“课程硕士”与“研究硕士”分类并行培养,成为全国第一所试行研究生课程“分类培养”的高校。根据这一制度,研究生入学后,经过一年的学习,将进行选择:今后更愿意从事理论创新、知识创新的工作,还是从事应用型的工作,比如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各个服务部门工作,学校将根据这样的选择,分别开设两种类型的课程,一类是以研究和学术性为主,另一类是以应用、实践、适应社会为主。

  南开实行开放式办学,不仅选派优秀研究生到国内外知名学府联合培养,还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培养研究生。2008年,南开有14个学院的50余名博士研究生到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京都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学习。同时,学校还推荐了部分优秀的硕士研究生赴国外一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另外,学校还逐步探索与世界名校培养双方硕士学位的培养模式,使学校录取的优秀硕士生在符合国外大学条件的前提下攻读本校和国外大学的硕士学位,最终获得两所学校的硕士学位。

  记者:哪些专业考生人数多,竞争激烈?

  申丽梅:由于社会需求和就业等因素影响,报名人数最多的仍集中在几个应用性较强的热门专业,金融学、工商管理硕士、企业管理、世界经济、英语语言文学、法律硕士这6个专业近两年的报名人数都居于全校前6位。

  记者:考生报考南开时要注意什么?

  申丽梅:希望考生随时留意南开研究生院网页招生栏目所公布的最新信息,学校在招生方面的要求和通知都会及时在该网页公布。网址是:http://graduate.nankai.edu.cn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学校2009年复试分数线情况。

  申丽梅:南开是教育部批准可以自主划定复试分数线的院校之一,2009年学校复试分数线各学科门类普遍高于国家线,与学校上一年度的录取分数线相比变化不大。

  记者:学校对贫困生有哪些助学措施?

  申丽梅:除学业奖学金外,学校还设立研究生优秀奖学金,同时为帮助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免除学生后顾之忧,学校设立临时困难补助和集中困难补助,并设研究生勤工助学岗位并开放助学贷款。

 


—— 信息源自:人 民 网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