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崽女在外面做的做生意,打的打工,留下4个孩子交给她带,怎么能不累病?”看着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刘华云,几位邻居无奈地叹息。
刘华云老人是新化县石冲口镇东溪村人,今年79岁高龄了,眼花了、腰驼了、手脚也不麻利了,但每天还要生火做饭洗衣服,照顾4个孙儿女的饮食起居。在我市农村,随着富余劳动力人数逐渐上升,外出务工的人员逐渐增加。除了少数人的孩子已经转学到经商或打工所在城市就读外,大多数人仍把孩子留在老家,交给长辈、亲朋或老师照管,由此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孩”。他们的成长教育问题,值得社会关注。
“留守孩”教育状况令人堪忧
一提起“留守孩”的教育,新化县炉观中学李瑞球老师就感到揪心。李老师曾带过一个班,有50名学生,其中16名学生的父母在家,其他34中学生家长长年在外打工。
由于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应有的家庭关爱和教育,身心的健康受到很大影响,几乎半数以上“留守孩”普遍存在任性、自私、冷漠、忧郁多疑、性格孤僻、缺乏爱心和同情心、合作意识差、不讲文明礼貌、上进心差、缺乏自觉性和刻苦精神等问题。涟源市斗笠山镇一位姓肖的学生家长告诉记者,这些年,他在外面打拼,票子没少赚,但落下了一块心病——原本学习名列前茅的女儿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成绩一落千丈。娄底市青少年心理教育学校有关专家也指出,初中阶段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危险年龄段”。“留守孩”不仅在学习成绩上存在很多问题,而且在能力、品质和个性上也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家庭教育成一片空地,爷爷奶奶年龄大,行动不便管不了,加上偏爱的缘故,留守孩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各种不良行为自由泛滥,他们大都认为读书无用,厌学甚至逃学;花钱大手大脚,喜欢摆阔气;一些孩子还因为没了约束,养成自由散时间观念差,经常迟到、旷课,进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在逃学中找乐趣,有些孩子还成为日不进校、夜不归宿的流浪汉......当长辈和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时,他们往往用出走、自杀等过激行为来回应,有的甚至拉帮结派干违法乱纪之事,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据城区一派出所民警透露,前不久,他们破获一起盗窃案,抓获的6名涉案人员都是十四五岁的“留守孩”。有一名男生晚上租用摩托车搭两名女生到40里外的乡镇玩,被老师发现,老师把这一情况告诉远在广东的家长,这名学生到社会上找来十几个哥儿们,将老师暴打成伤。还有一名女生才满14岁,家里没有亲人,买不淫秽影碟躲在家里看了两天两夜,后来邀请男同学来家看,结果早恋怀了孕。看来,“留守孩”"的教育问题还真不少。
“留守孩”变坏谁之过?
孩子出了问题,家长习惯性地把皮球踢给学校,认为学校管教不严,校风不正。而校方也会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你们做家长的只顾赚钱,却忽视了孩子的家庭教育。双方的话似乎听起来都有理,但细细一想,又不尽全对。那么“留守孩”变坏,到底是谁之过呢?
娄底市青少年心理教育学校的领导认为,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无奈、社会监管不力是导致“留守孩”的根本原因。“留守孩”失去向父母撒娇的机会,造成心情压抑,沉默孤僻,出现自卑、社交退缩等毛病。在农村,年迈的祖辈们既没有教育孙辈的精力和体力,也缺乏教育的能力,不能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在学校,很大一部分“留守孩子”的成绩落后,同学歧视,缺乏教师关爱,这使他们更加自卑,将精力转移到另外一些事情上:打架、闹事、迷恋虚拟世界等。“留守孩子”在校外的行为管理却是一块“真空”,代养人和学校都难以控制。学校周围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吸引着这些未成年的孩子,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唆使他们违法乱纪。不良因素的影响,很容易使这群孩子的行为出格。
家庭教育真空谁来填
“爸爸妈妈,我们最需要的不是金钱,而是您的爱与呵护。”这是一名年仅8岁的“留守孩”小瑛子写在日记本上的一句话。
许多的父母都以为只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条件就够了,往往忽视了亲情的关爱。殊不知,亲情关爱是解决“留孩守子”问题的关键。 外出务工或经商的家长要尽量把孩子带到身边就读,迫不得以把孩子留在老家的父母也要为孩子创造出良好的亲情环境,想方设法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针对留守孩面临的学习缺“教”、生活缺“助”、亲情缺“慰”、心理缺“疏”、安全缺“护”等“亲情饥渴”问题,各政府部门要广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鼓励外出务工或经商人员携带子女进城,以便从源头解决“留守孩子”问题。各地教育部门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近入学,不收借读费,与本地学生享受同等权利。
学校要用爱心、耐心,用真诚的关爱去感化“留守孩”失落空虚的心灵,积极创造宽容、仁爱、平等、尊重的人际和心理氛围,让孩子感觉到学校是个大家庭,觉得自己在这个“家中”是受欢迎的。在学习上给予他们帮助,在生活上给予他们以更多的关心,在精神上给予他们鼓励,千方百计地弥补留守孩子在家庭中缺失的东西,用心去爱他们,用情感去感化他们,激活留守孩子心灵的火花,帮他们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心,帮他们解决生活中实际困难。设立“心灵信箱”和“亲情电话”,建立帮扶制度,做到生活有人管,学习有人帮,病了有人照顾,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心理健康教育是医治留守孩子失落扭曲的心灵,获得成功快乐的心理体验,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学校要聘请心理老师开设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出版心理健康教育专栏,为他们解决心理和生理的问题,给他们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帮他们消除心中的困惑,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发展。
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参与对“留守孩”进行教育。聘请校外辅导员来校讲课,培养孩子遵纪守法、爱国家、爱集体、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促使孩子养成刻苦学习、热爱劳动、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配合有关部门依法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的管理力度,严禁未成年人进入。定期将孩子带出校园参加义务劳动,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激励孩子不断前进。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为孩子创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他们健康成长,是家庭、社会、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各方共同努力,“留守孩”定会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