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录“高分低能”,我们为何“叶公好龙”
--------------------------------------------------------------------------------
点击次数:2595 发布时间:2009-9-1 15:33:47
山东省教育厅透露,在今年高考招生中,临沂师范学院投档考生中有十几名考生由于“综合素质评价低”而被退档,同时也有刚上投档线的考生因为“综合素质评价高”被录取。据悉,这是山东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录取依据以来,首次出现投档高分考生被退档的情况。
如果是以一种正常的思维逻辑来看,“山东部分高校拒录高分低能考生”无疑值得褒奖——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终于有机会见到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高考招录中发挥作用了。
为印证 “山东部分高校拒录高分低能考生”的正当性,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从2004年起,山东作为全国四个首批试点省份之一开始进行高中新课程改革,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引入高校招生录取。在课程设置方面,开设了通用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综合实践类课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包括学生的选课情况、学分认定情况以及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志性成果。据媒体披露,在素质教育的推进上山东省相关部门拿出了“铁腕”手段,可以断定,山东省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有所斩获的。
遗憾的是,当素质教育真正和高考招录相关联时,这一做法同样引起争议。争议的理由在于,对高校而言,如果仅仅看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分数低就退档有些不尽合理,综合素质的评价只是考生所在中学校方单独认定的,信息不对称有可能造成高校录取方的误判。再者,综合素质评价中的主观成分极有可能使某些人钻空子。
具体到山东省临沂师范学院、山东政法学院这两所院校的录取工作中,十几名高分考生由于综合素质评价分低被退档了,而一些刚刚上投档线的考生却因为综合素质评价高而被录取。他们所怀疑的是,综合素质评价分上有没有人做手脚呢?尽管山东省实施素质教育的成果有目共睹,但无论素质教育的推进如何铁腕,这里面都无法摒弃校方主观评价的色彩。在这个处处弥漫着“人情”的社会里,那些家庭背景好的学生会不会由此获得高分呢?在权贵子女们组成“高考加分俱乐部”、在“权二代”冒名顶替上大学的现实映照下,我们无法不怀疑这里面是不是潜伏着猫腻?这也是现阶段公众不敢完全把希望寄托于综合素质评价分的原因所在,尽管分数不能代表能力,但是分数这个量化的指标里最起码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平,而主观的素质教育的评价因为会被其他因素所左右,它的公信力反而打了折扣。
一方面高呼素质教育,一方面素质教育真正发挥出作用时我们却又“叶公好龙”。对于“叶公好龙”的质疑者们而言,我们不能简单地责怪他们习惯于“偏好负面想象”。社会信任度的普遍下降,使得一项好政策的推进,处处被疑云笼罩。现在,最让人担心的是,社会信任度的下降会不会使得素质教育的改革倒退或者夭折?在“山东部分高校拒录高分低能考生”引起的争议中,我们更应该厘清的是,争议的真正根源在哪里,而不是简单地去批评高校录取方或者质疑者们。
—— 信息源自: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