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海归遭遇求职难 企业拒绝“次品”欢迎“精品”

--------------------------------------------------------------------------------
点击次数:2252  发布时间:2009-8-27 13:07:35

 

 
  记者深入我市留学中介机构、用人单位等处调查发现,“留学热”背后是不少归国留学生“求职难”

  放下身段找工作当心“海归”变“海豚”

  因出国人数迅速增加,深圳的留学中介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各种留学推介会也经常举办。 
 

  这些年,与“留学热”不断升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留学生归国求职时却遭到“冷遇”:

  英国硕士毕业,严艺今年7月回深后,投出去60多份简历,目前仍然“一无所获”;

  海外商科毕业,王姓“海归”在深圳某企业应聘,笔试就被淘汰;

  海外留学两年,找工作处处碰壁,阿杰打算抹掉留学经历再去求职;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毕业,张红虽然找到了一家普通企业,但月薪只有2000元;

  ……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令人尴尬的状况?记者最近采访留学中介机构、用人单位和部分留学生后发现,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归国留学生日渐增多是其中两个原因,据教育部的一项统计,1999年内地当年送出的留学生为2万人,2008年这一数字变成了20万人,回国就业的海归这几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从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海归”这个牌子的分量自然下降。

  “其实很多高素质海归根本不愁找工作,遭遇‘求职难’的海归多数是自身有某些不足。”从事留学咨询近10年的娄永安分析认为,很多学生出国时目标不明、心态不正,盲目留学,严重影响了后来的发展。

  “过去人们常说‘海龟’(海归)变‘海带’(海待),现在,人们又把‘海带’改称为‘海豚’了,意思为回来后就‘囤积’在家。”作为深圳市爱子教育促进会的秘书长,娄永安见证了不少留学生回归后遭冷遇的例子。

  “海归沙拉”市场不认可

  每次当朋友开玩笑地对柯扬说“兄弟我在英国的时候”,他都会在尴尬之余倍感庆幸。

  2002年,柯扬从内地一家报社辞职,去英国读了一年新闻学专业,拿到硕士学位后,在深圳一家大型基金公司找到了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又跳槽到另一家基金公司,职位上也获得提升。

  “还好,我那时出国留学的还不算特别多,物以稀为贵吧。”柯扬回忆,刚到深圳工作没两年,他就发现英国短期留学经历越来越不值钱了。他所就职的第一家公司目前有海归39名,其中不少是沃顿商学院、纽约大学、牛津大学等海外名校的学子。“在那家公司,如果不是美国常青藤毕业的,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说自己是海归。”柯扬说,海外留学生的求职信雪片般堆积在人力资源部的桌子上,不是名牌大学的,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

  启德教育的周小姐对自己接触的一位姓王的同学印象很深。他在澳大利亚一所不知名大学商科读了两年毕业后回国。漫天撒网投了几十份简历后,一家深圳企业打来电话,通知他面试。他如约前往,没想到这个公司人事经理递给他一份笔试翻译题,更没想到这个常规的测试结果显示,该同学的翻译得分还没其他国内毕业的学生高。用人单位据此婉拒了这位海归。

  严艺留学英国Cardiff University,一年之后拿到人力资源硕士学位。 今年7月回到深圳,马不停蹄地开始找工作,求职简历投出去60多份,工作仍然没有着落。

  记者在深圳一些留学中介机构了解到,有些短期留学,特别是出国一两年的留学,如在英伦三岛不知名学校攻读硕士学位的,如果之前准备不充分,在国外学习时间又短,又没有相关职业的实习和工作经验,归国就业时会遇到较大困难。娄永安说,有人把这些“速成海归”形象比喻为“留学沙拉”,在国外学习就像拌沙拉,外面涂了沙拉酱,里面的苹果还是苹果,黄瓜还是黄瓜,味道根本没进去。这样的学生很难得到市场认可。

  花钱买不来“真本领”

  早知道今天求职这么难,估计阿杰说什么也不会出国了。3年前因为成绩差,只考了一般的大专院校。读了两年之后,父母决定送阿杰出国拿个洋文凭。他来到澳大利亚一所普通大学,如愿拿到了IT专业的硕士。半年前回国找工作时,阿杰投了几十份简历,偏偏到处都是IT公司的深圳,他就是找不到一家接收单位。而自己当年在国内某职业院校的同学,毕业后已经在各自企业如鱼得水。对比之下,阿杰甚至想在递交简历时隐瞒自己在澳洲的留学经历。

  与演员姚晨名字相近的一位姑娘,原来在厦门大学读音乐专业。去年拿到厦大的硕士学位后,因为希望移民,她去了澳大利亚一所大学,选了一个比较容易考的翻译专业,与之前学的音乐毫无关系。可去了之后,情况发生变化,移民的希望变得渺茫。读了一年后她决定放弃。始料未及的是,回深圳后投出去几十份求职简历仍然没找到工作。

  吴佳从小不爱学习,是学校有名的调皮鬼。小学时就经常有学科不及格,到了初中,班级成绩排名倒数。在银行工作的父母打他骂他也不见好转。读到高二眼看着考不上大学,父母找到留学中介机构。在交完不菲的费用后,他来到了英国的一所语言学校,读了一年,进了一所不知名的三流大学,专业是计算机应用。去年本科毕业后,父母希望他继续读硕士,可吴佳不愿意再读了,没和父母打招呼就直接回来了。靠着父母的关系,吴佳进了一家公司,可没过试用期就被辞退了,因为企业反映他专业不行,和人相处也有问题。“孩子自己不努力,出国留学也没有用处。”吴佳父母说起儿子头痛不已。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有不少家长送孩子出国是为了逃避国内的高考。孩子学习成绩差,家长想不出其他办法,以为花钱把孩子送出去就万事大吉了。娄永安说,这些学生因为成绩不好,又不肯努力,很难进入国外的好学校。加上一些不负责任的中介的诱导,多数进入了所谓国际学校甚至“野鸡”大学。几年之后,孩子花完父母的上百万元巨款,拿到一张不入流学校的洋文凭甚至假文凭。他们在国外找不到工作,回国后同样找不到。

  期望太高难免失落

  花了家里上百万,不找个像样的工作说不过去。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怀有这一心态的留学生不在少数。而因就业期望值高造成的海归就业难,最近几年越来越突出。

  “说实话,留学之前没想过现在一个月只能拿到2000元人民币,这还没我在美国留学时假期一个星期打工的收入多。”张红无奈地说。这位2008年毕业于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的小海归,在深圳一家合资公司从事售后服务工作。“真倒霉啊,几年留学的艰苦努力眼看就到收获期了,偏偏遇上了金融危机。”

  张小姐原本打算毕业后在美国找个工作,进入跨国公司做中国区业务,积累些经验之后再回国发展。没想到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打乱了这一计划。迫于无奈,张小姐只得回国发展,但国内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场面,让她不知所措。连续参加多场大型招聘会后,张小姐不得不降低标准,接受了目前这家企业的聘约,月薪2000元。尽管心理落差大,张小姐说,和那些没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比较起来,心里已经很平衡了。工作一年后,张小姐的工作得到公司认可,现在她升任售后服务部经理,收入比刚进公司时翻了两倍多。

  据深圳部分留学中介机构的抽样调查,与内地高校生相比,海归就业流动性显得过高,长则一两年短则两三个月。有的海归进公司一个月,觉得自己只做些端茶倒水的事,价值得不到体现,于是火速炒了老板鱿鱼,走时连招呼也不打,气得有些公司老板发誓再也不招海归了。

  “海归找工作,一定要放下身价,千万不要把留学花费当作马上要收回的投资,否则就业时眼光就很难长远,也错失成长的机会。”娄永安表示,现在不少海归找工作期望值过高,除体现在薪酬待遇要求高外,也表现在流动性高的方面。

  企业拒绝“次品”欢迎“精品”

  “我的公司每周都招聘,就是不招海归。”说这话的是位于罗湖某国际货运代理公司的老板徐女士。虽然说得偏激,但也代表了部分用人单位的观点。

  徐女士从简单的货运通关代理做起,把公司业务做到了中东、东南亚等地。公司业务扩张,迫切需要外语好、国际视野开阔的人才。据她介绍,公司曾经大张旗鼓地招募过海归入职,希望借助他们的力量将业务推广到更多的国家。没想到,来的那些海归本身水平让她大失所望。比如在与外国客户谈判时,这些在国外学习生活了五六年的海归,居然连基本的物流术语也说不清楚,往往要她中途亲自上阵救火。而入职的海归对公司要价高,也超过了本地学生,使她担心团队积极性受影响,“让他们出去拉单,几天不见动静,还每天吵,嫌公司给的钱少,这样的海归,不要也罢。”

  有意思的是,徐女士的儿子现在就在英国读书,她对儿子讲:毕业了一定要来公司,就从最底层的业务员干起,拉单不达标的话,照样得被淘汰。她最后向记者坦承,也不是对所有海归一律拒绝,只是来应聘的海归极少能吃得了苦。“素质高又能吃苦的,当然不会拒绝。”

  如果徐女士坚决拒绝的海归算是“次品”,那么对“精品”海归,用人单位伸出的就不只是橄榄枝了。不久前记者采访深圳发展银行时了解到,该行把金融危机当作淘取海归的良机,招募力度很大,而且待遇很好。

  在金融业,什么样的海归受青睐?大致说来,从内地出国,在欧美结束留学生涯后选择在当地工作,进入华尔街、伦敦金融城等金融机构任职,做到部门经理级别,平均在欧美居留时间在8至10年,业内认可的经验比较丰富的海外留学专业人士。在日渐增多的海归群体中,能达标的,确实是难得的“精品”。

 


—— 信息源自:深圳新闻网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