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崇文区历时3年,完成了国家级课题“中小学优秀教师生成与发展的重要策略研究”。课题组的调查表明,21%的教师对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控制颇为困惑,出现前松后紧、“完不成预定任务”的情况。
在中小学全面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师生课堂教学行为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而注意课堂教学控制,对达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益,有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在平常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教师课堂教学控制缺乏的主要表现有:抄教案,应付检查,心中没有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没有清晰、具体的课堂教学思路,教学随意性大,常常课堂容量不足或完不成教学任务;缺少学生学情的研究与把握,缺少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缺少师生的课堂教学前准备,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上,流于形式,止于表面,少时超时,效益低下;不相信学生,对学生的提问少,学生提问更少,常采用紧逼式提问,急于得出“正确答案”,或直接把答案交给学生,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上课讲小话,开小差,答下嘴,教师要么不予理会,要么训斥罚站,方法简单粗暴,课堂学习氛围不浓,教学秩序不好,等等。
课堂教学是一个影响因素颇多、关系复杂的过程,如何把握课堂教学进程,实现对教学系统的有效控制,直接显现一名教师的教学素养。首先,教师要根据学情做好属于“自己”和“学生”的课堂教学设计,有教案,更要有学案,有规划,也要有预设,明确课堂教学控制的目标,并把教学目标交给学生。其次,教师要特别注意增强对教学时间、节奏的控制能力。
一堂课,讲多少,哪里多讲、哪里少讲,哪里演示,哪里提问,哪里讨论,哪里实验,哪里练习等,都需要教师合理分配时间,巧做安排布局,做到胸中有数,并善于根据课堂信息反馈,及时调整速度、减缓难度,增加层次,留给学生思考、消化时间,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课题。再次,教师要有情感控制能力。这不仅指教师要有合理的教姿、教态,保持着与教学内容相协调的情感,还指对“优生”和“差生”的态度,对课堂偶发纪律事件或触犯教者行为的处置,教师必须一视同仁、灵活机智、随机控制,以积极的办法处理、解决,确保课堂秩序的稳定和教学的顺利进行。
课堂教学的成功虽然是在教师一定的控制作用下取得的,但这种控制不是生硬的。如为了保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要求学生昂首挺胸、正襟危坐、姿势整齐化一,不容许略有小动作;对学生的答问求全责备,追求完美,而不允许有偏见,乃至荒谬等。这些过于严苛的秩序控制、答案控制都是对青少年活泼好动天性的扼杀,对学生独特思维方式的否定,理应革除和废弃。只要我们对课堂教学的控制是在尊重学生、学情的基础上采取的,师生就能共同营造出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