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校合并整合教育资源,三亚技校今秋将实现万人规模
职业教育的“三亚速度”
编者按: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里,三亚技工学校(三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已全部建设完毕,今年秋季开学后将实现在校生万人规模,成为琼南乃至海南职业教育的领军者。三亚技校凸显了三亚怎样的教育理念?其成功的秘诀在哪里?从今天开始,本报刊发一组报道,探寻该校的建设和管理之道,以期为全省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从2007年3月动工到2009年8月,不到两年半时间里,三亚技工学校(三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无到有,边建设边招生,目前已全部完工。一排排崭新的教学楼、实训楼、宿舍楼矗立在曾经荒芜的荔枝沟开发区,巍峨醒目。
从在校生2000人,到今年秋季招生之后将实现万人在校生。由海南省海洋学校、三亚市职业中专学校与海南三亚技工学校合并而成的三亚技工学校(三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师资力量,俨然成为琼南职业教育的领军者。
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江泽林表示,三亚在建设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中,始终把职业教育作为统筹城乡、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件大事来抓。
创新促成三亚职教“龙抬头”
2006年以前,位于三亚的海南省海洋学校、三亚市职业中专学校与海南三亚技工学校三所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小,师资力量非常薄弱。有关资料显示,当时,这三所学校每年招生人数合计还不到300人,全部在校生不足600人。
如何构建本地的职业教育体系,为三亚乃至琼南地区的发展储备充足的技术人才,三亚大胆的决策――2005年年底,三亚市政府和海南省人事劳动保障厅达成协议,双方决定将三亚管辖的海南省海洋学校、三亚市职业中专学校与省人事劳动保障厅直属的海南三亚技工学校资源整合,成立三亚技工学校,对外又称三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这个创新性的作法,为新技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扫清了很多障碍。
原来的三所学校的校址面积均较小,已不适合新学校的办学需求。新成立的职校选址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三亚将目光盯住了规划中的高校区,新技校就落户在荔枝沟开发区,全部由三亚市政府无偿划拨。2007年8月,三亚市委、市政府拆除了学校旁运行了几十年的天涯水泥厂,一个每年能为财政贡献2000多万元税收的水泥厂,也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为职业教育“让路”,使新技校面积扩展到188亩。
这一创新之举博得多方称赞:既解决了学校用地问题,也极大改善了三亚市区的空气环境,市区粉尘排放量因此减少了80%。
此后,为了配套完善技校的运动设施,三亚还将拟建于鸭仔塘的体育会展中心的体育功能部分移址到新技校旁,以城市公共设施的身份“入伙”新技校。至此,新技校学生的活动空间达到了388亩,成为琼南地区校区最大的职业教育学校。
这种“平赛结合、校地共享”模式获得了广泛赞赏。三亚市发改局负责人称,将体育中心从原体育会展中心分离出来,可以很好地解决大型体育设施的运营维护问题。
成本控制良好的民生工程
按照规定,新技校的建设费用全部由三亚负责解决,分两期建设。
工程项目超概算的例子不胜枚举,但由政府全额投资的三亚技校一期工程没有超概。一期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三亚市审计局日前已完成了三亚技校一期工程项目的审计,最后审定的总造价为1.73亿元,比项目批复的概算总投资减少了2403万元,并且还保证了建设质量。学校校长石磊笑称:因为没有把批复的钱花完,还招来一些工程队的“骂声”。
不包括教学设备在内,三亚技校概算总投资3.44亿元,目前已建成教学大楼4栋,实训楼6栋,学生宿舍12栋,教师工作间2栋,师生食堂2栋,图书馆、报告厅各1栋。
审计报告认为,技校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较好地落实招投标制,工程建设成本控制效果较好。负责协调该项目的三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志坚说,这是近年来三亚市政府投资的重大项目中投资控制好、建设速度快、工程质量高、社会效益佳的一项民生工程。
多股力量造就“三亚速度”
从规划、征地、拆迁、建设,到招生,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如此大规模的建设。如此的强力推行,创造了三亚教育史上的“三亚速度”。
三亚技工学校校长石磊说,目前学校已全部完工,今年秋季新生入学后,将达到1万人的规模,提前实现当初的规划目标。他说,学校建设的快速推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个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校园,能给来求学的学子以及老师吃上“定心丸”,让师生能舒心地在这里学习和教书。
据了解,三亚技校得到了国家和部、省、市领导的悉心关怀。林志坚说,多级政府多股力量力推,才使得中国最南部的技校获得超常规的发展速度。